省林业局组织基层飞手开展无人机技能考核。

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布设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

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无人机巡护。

灵眸加持

洞察一草一木的变化

德化县智慧林业指挥中心内,县林业局资源管理股负责人李佳威轻触鼠标。数公里之外的唐寨山森林公园,无人机机巢自动开启,一架搭载可见光/红光双光吊舱的无人机满电启航。

以机巢为原点,它可以在5公里半径内畅行无阻,自动巡护超10万亩森林,影像信息实时回传。机巢内有乾坤,配置4块电池,可自动充电、换电,避免电量焦虑。借助热成像技术,无人机能够自动识别森林火情,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警。更换不同功能吊舱后,无人机还将具备枯死木识别、可疑人员识别等十八般武艺。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麓,林地面积大、森林密度高、海拔落差大,靠传统人工巡护一座山,往往需要几天时间。”李佳威说,无人机犹如空中灵眸,将一草一木的细微变化尽收眼底。目前,该县已在8个乡镇各建设一套无人机机巢,实现机巢网格化巡护、事件智能化识别、处理标准化进行。

无人机大显身手的背后,是一场林业资源管护的智慧之变。

福建是全国最“绿”省份:全省森林面积1.21亿亩,森林覆盖率65.12%,居全国首位。绿色家底,分毫不容有失。早在2021年,福建便全面推行林长制,将全省森林划分成1.9万个网格,全部配齐护林员。然而,面对如此大体量的森林资源,人工巡护难免力有所不逮。数字化、智慧化是必由之路。

作为数字中国建设实践发源地,福建早在世纪之交,便开启了数字林业实践,在森林资源监测、林政管理等领域,推进数字化转型。2022年,省林业局又启动实施智慧林业“123”工程,即建设一个林业大数据中心,公务和便民两大服务应用平台,资源监管、业务应用和政务服务三大应用体系。

“项目分三期推进,其中一期项目已通过验收。”省林业局总工程师张志才说,一期项目建成了林长制管理系统暨无人机应用管理公共平台,率先在全国全面实现林长信息化管理,建成全国首个林业无人机全覆盖应用体系、首个一站式林业无人机应用服务平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近6000万元,为全省乡镇林业站、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省属国有林场等配备无人机,在全国率先实现无人机全覆盖。

卫星遥感,定期监测全域资源变化;无人机,山高水远一览无余;视频监控,24小时监测火情、野生动物活动轨迹等;地面巡护,1.5万多名护林员往来奔忙……“天空地人”监测感知体系,不分时地守护绿色家底。森林火情、违法占用林地、互花米草复萌、松材线虫病侵染……智慧化手段,让林业生态风险化解于萌芽阶段。

慧觉助力

解析生态保护新密码

最近一年,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每天都要多次打开手机终端,实时关注3只短耳鸮在千里之外的运动轨迹。

短耳鸮,猫头鹰的一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每年冬天,自北国南下,在泉州度过漫漫长冬。去年11月,泉州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在晋江市救助了11只受伤的短耳鸮。放归时,为其中3只佩戴了卫星定位跟踪器。这些跟踪器只有约2克重,以太阳能锂电池供电,可动态回传经纬度、温度、海拔等途经地环境信息,以及方位角度、行为姿态等鸟类运动信息。

“从3月开始,它们一路北上,最终在俄罗斯停留了数月,七八月开始南迁,本月10日已抵达我国辽宁省,按照往年经验,很快就要重回泉州。”吴轲朝说,短耳鸮昼伏夜出,喜欢阴暗环境,要记录其迁徙与活动轨迹,难度甚大。为短耳鸮佩戴跟踪器,在国内尚属首次。

“以往,我们普遍采用环志方法,研究候鸟迁徙路线,也就是为鸟类佩戴脚环、腿旗等标记物,回收后加以分析。”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伯锋说,传统方法获取的信息量有限,还可能对鸟类造成伤害。

以卫星定位跟踪为代表的智慧化手段,让人们在尽可能不打扰动物的前提下,近观不同物种的活动轨迹、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种群结构等,为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省已将该技术应用于黑脸琵鹭、中华穿山甲、短耳鸮等珍稀物种监测与保护。

借助智慧化手段,不仅可以全方位无死角地洞悉林业生态资源的变化,更能够读懂变化背后的深意,为林业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与精准方案。

在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杉木戴上了智能生长环,每一株树都有了专属生长日志。在坐标系上,胸径、蓄积量、碳汇量等指标,变化曲线一目了然。什么时候采伐效益最佳,如何优化水肥管理,为固氮减排作了多少贡献……精准的数据替代模糊经验后,决策更加有的放矢。

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脸识别”系统让观鸟认鸟不再“脸盲”。该系统依托监控摄像头,利用视觉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可对鸟类图像进行实时分析、物种识别和数量统计,弥补人工调查频率低、调查速度慢等缺点。

在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全球首创的“通量—大气—遥感”观测平台,自动观测设备在两座山头的通量塔之间,不知疲倦地来回移动,以每秒20次的频率,实时采集高山间二氧化碳、水汽、热量等数据,精准测算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从依赖经验到数据赋能,林业生态保护有了全新打开方式。近日,福建省智慧林业“123”工程(二期)项目获批复建设。二期项目将拓展更多林业智慧化应用场景,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多数字化方案。

智脑赋能

培育林业改革强动能

打开手机APP,信息实时掌握:自家的山场在哪里,适合种什么,种苗从哪里来,林木市场行情如何,林下产品可以卖给谁,采购商信用情况如何,如何申请林业贷款……武平县城厢镇牛畲里林场负责人李福明,分享起了一名林场主的数字化新体验。2004年创办家庭林场时,他可没想到,有朝一日林业经营可以如此便捷高效。

改变源自今年年初当地上线的“e林通”平台。

“平台整合了林业、自然资源、金融等多部门数据,集管理、服务、决策于一体,实现涉林资源中心化、林权落界数字化、碳权登记标准化、生态资源价值化。”武平县林业局局长刘俊文说,作为当地深化林改的关键一招,“e林通”最大的突破在于,把原来纸质林权证变成了“数字孪生”,“该平台基于林业产业大数据,汇聚全国的相关商业信息,可以贯通产业链上中下游,为林农、初加工企业、深加工企业等产业链上的不同节点,提供供需对接与撮合匹配服务”。

智慧林业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林业资源监测与保护方式的革新,更犹如一个智慧大脑,推动林业生产经营流程再造。

福建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当改革进入深水区,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随之出现。作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福建继续先行示范。智慧林业建设,为深化林改带来强劲新动能。

林权数字化权属落界,林木采伐数字化审批,创新林业数字化金融服务,搭建林权流转数字化平台……福建在深化林改过程中,无论是“山要怎么分”“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四个难题,还是“两山如何转化”新问题,均有数字化解决方案。

今年,浦城县上线了林业区块链平台——浦城县智林兴农平台。

“该平台主要有‘一县一数库’、一键式林业金融信贷服务、一体化森林资源监测监管三大功能。”浦城县森林生态运营中心负责人张志强说,平台建立了全县统一的林地林木资源信息分析数据库,实现林地林木资源权属状况、林下空间等关键信息查询与统计分析,从而为政府制定政策、招商引资、林农生产经营等提供精准服务。

以林业金融信贷服务为例,该平台联结林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政府、征信机构四方主体,林业经营者可一键提交融资需求,快速匹配多家金融机构的小微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不仅能降低获客成本,还能基于平台数据及数据模型,实现贷款全流程风险监控。(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黄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