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子坝,又名“红楼”,是长汀县四都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闽赣边界,四周都是高山峻岭,虽然地处偏僻,但这个小山村在闽西革命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1929年3月11日,楼子坝第一次迎来了朱毛红军。红四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带领下,像天兵神将来到楼子坝,红军宣传队在村里贴布告,写标语,开展宣传,村民知道来的是为穷人翻身打仗的红军,都很高兴,好像见到了亲人一样,热情地拿出熟地瓜给红军吃。后来,红军又开拔到四都同仁,并于14日在长岭寨打了大胜仗,消灭了敌人郭凤鸣部,解放了长汀城。

1930年2月23日,楼子坝和周围几个村发动农民暴动,之后成立了红楼乡苏维埃政府,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并成立党支部,开展土地革命,呈现“分田分地真忙”的景象。当年,村里的优秀青年纷纷加入红军队伍,仅楼子坝、姜畲坑、寒屋斜等几个村参加红军的就有500多人。

为了保证武器供给,更有力地消灭敌人,红四军在楼子坝的姜畲坑建立兵工厂(其遗址至今还保留,走进姜畲坑村里便可以看到原兵工厂的屋基),很多村民都主动到兵工厂工作。兵工厂主要制造枪托、子弹、地雷、三刃刺刀、毛瑟枪、马尾手榴弹等,全厂职工140多人。由于环境艰苦,原材料不好找,大家就想方设想克服困难,土法上马,千方百计自制材料。1934年6月,因为斗争的需要,县委、县苏等机关和闽西工农银行都迁到了楼子坝。楼子坝一度开辟了圩场,促进了经济的流通和繁荣。这年冬天,省军区医院也迁到姜畲坑,由范一农担任院长,重伤员分散寄留在农民家里,派护士看护。

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及福建省军区机关转移到四都山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央分局决定转变斗争方式,将剩下的红军部队及党、政、军机关工作人员分成9支小队突围,分散到赣、湘、闽、粤等地坚持游击战争。这时,敌人调集主力“围剿”中央苏区,一面向瑞金、会昌进攻,一面以优势兵力对退守在四都山区的福建省党、政、军机关和红军部队进行最残酷的清剿。

形势十分严峻,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万永诚却没有适时转变战略方针,而是以极左的脱离实际的斗争方式应对敌人,拒绝了毛泽覃、罗化成等人的正确建议,把军区直属的部队主力全部集中在一个狭小山区,导致战斗失利。在突围中,部队伤亡惨重,毛泽覃同志和许多指战员都壮烈牺牲。

革命受到挫折,敌人进占楼子坝后,进行了疯狂报复。他们在楼子坝烧杀掳掠,将房屋、店铺、纸槽全部烧光,全村百姓几乎被屠戮殆尽,姜畲坑和寒屋斜两个村也遭到血洗。但是老区人民英勇无畏,不屈不挠,不久后一支汀瑞游击队又在楼子坝频繁活动起来。游击队战术灵活,常常神出鬼没,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不久后,汀瑞县委在姜畲坑建立地下党支部,廖志洪任支部书记,曾文河任组织委员,丘文标任宣传委员,秘密开展革命工作。1939年11月,汀瑞县委选定楼子坝竹园山纸寮为秘密联络点,派余志平负责管槽,以做纸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楼子坝、姜畲坑、寒屋斜等各村人民大力支持游击队,常常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米、送菜、送情报。村民刘香香的丈夫在给游击队送粮的路上被敌人杀害了,但她没有害怕,毅然继承夫志,继续为游击队办事。有一次,她也被敌人抓住了,面对敌人的屠刀,这位柔弱女子毫不畏惧,她说:“要杀就杀,我为游击队死,心甘情愿!”

楼子坝人民为保卫革命政权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也作出了重大牺牲。据统计,参加红军和游击队牺牲的在册革命烈士就有43人,被敌人杀害的群众143人。(廖金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