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紧紧围绕中央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使命,在省委领导下,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内需、优结构、提信心、防风险,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初步统计,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4355亿元、增长4.5%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907亿元、增长9.8%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91亿元、增长7.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

进出口总额下降0.2%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6.9%

城镇调查失业率4.8%

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持平

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体根基更加稳固

产业升级蹄疾步稳。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1704个,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居全国第三位。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8.3%、提高3.4个百分点。发布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2%。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9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6981亿元。

内需潜力加速释放。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18亿元,158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387亿元。福厦高铁开通运营,福厦“一小时生活圈”、厦漳泉“半小时交通圈”由愿景变成现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引调水工程“一闸三线”全线通水,润泽榕岚两地近580万人。开展“全闽乐购”活动近万场,限额以上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6.1%。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率先启动全域范围内户口迁移“跨省通办”。改造老旧小区38.2万户,全面完成43.9万户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消防安全改造,累计建成福道8740公里。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61.7万亩、产量511万吨。

深入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创新实施“两通工程”,实现82%陆域乡镇30分钟内上高速。加快打造闽宁协作“升级版”。

民营经济提质增效。推出三期共300亿元提质增产争效专项贷款、惠及2万多家企业。引进民企制造业项目2280个,民间制造业投资增长8.1%。新登记民营经营主体112.8万户、增长9.1%。宁德时代获中国工业大奖、动力电池出货量连续7年全球第一,福耀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达34%、长期保持全球第一,安踏入选全球十大最具价值运动服饰品牌。

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95所,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4.6%。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0.7万个,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比例达95.5%,达标高中在校生占比达90%。出台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0条措施,成立6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省高校新获评A类学科19个、增长72.7%。

科技创新提速加力。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落地建设“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新建集成电路省创新实验室。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2万家、增长35%。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20条措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千亿元。

人才支撑不断强化。新增两院院士5人、国家杰青7人,2人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实施省级引才引智项目78个,遴选第四批产业领军团队19个,新认定和支持省级高层次人才2414人。以省创新实验室为试点,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落实设立编制池、自主确定用编条件等改革举措。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闽台融合再谱新篇。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新设台企户数和实际利用台资规模保持大陆首位,闽台贸易额累计突破1.5万亿元。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增至26家、居大陆首位。成功举办第十五届海峡论坛、第十一届海峡青年节、第八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重点活动近280场。

改革攻坚纵深推进。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开局良好,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8年居全国前列,三明林业碳票首次实现跨省交易,7项改革经验被中央改革办推广,我省主导制定的科技特派员国家标准发布实施。行政服务许可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7%、158项实现跨省通办。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中欧(亚)班列开行135列,“丝路海运”联盟成员达320家,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揭牌运行,自贸试验区获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锂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增长49.8%。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增长36.2%。成功举办2023“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第十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等,国际友城达125对。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百姓生活更加殷实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出台稳工稳产促就业7条、毕业生就业创业10条,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7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超15万人。全省投入3.4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5.8万人。

社会保障提档升级。新建示范性长者食堂300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50个,新增普惠性托位1.28万个。城乡居民省定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月150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不低于640元。低保、特困供养年人均标准分别提高到10112元、25380元。

公共服务量质齐升。新增医疗机构床位9100张,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连续4年居全国前列。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套、棚户区改造5.9万套。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3.5%。新建1140个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县乡村全覆盖。莆田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古城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功举办第3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活动,连续11届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并摘得“双梅花”。101家公共文化场馆试点错时延时开放。

全面强化生态省建设,绿色底蕴更加深厚

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新进展。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8.4%,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20微克。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9%。整治重点入海排污口1365个,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88.7%。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四年全国优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位列全国第一档。

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70家工厂、5个工业园区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全国首个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启动建设,成功举办2023世界储能大会。推广新能源汽车标准车20.4万辆,启用全国首条高速公路重卡换电绿色物流专线。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结出新硕果。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前列。提前完成13.7万亩互花米草除治。入选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闽江河口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新增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坚决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

奋力打造平安福建,社会大局更加稳定

安全发展基础有效夯实。实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全年未发生重大以上事故。有力有效应对“杜苏芮”“海葵”等台风和极端强降雨。持续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深化治理“餐桌污染”,主要农产品、水产品、加工食品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9%以上。

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范。不良贷款率保持较低水平,持续保持无高风险机构的良好态势。“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可控有序。“一地一策”化解个别重点区域地方债务风险。建成投用福厦特高压输变电工程。

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提升。近邻党建模式全面推广。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绩效位居全国前列,群众安全感率达99%以上。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老龄委、残联、红十字会等开展工作,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不断加强。高质量做好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工作。

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忠诚为政,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为民施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77.1%,29项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结率均为100%。

坚持依法行政,建成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获评“卓越级”。

坚持务实勤政,“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相沿成习,主动想事、主动干事、主动成事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行动自觉。

坚持廉洁从政,弘扬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政治生态更加纯洁,更加风清气正。(记者 林宇熙 马丹凤 严顺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