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里有鲜花可以免费领取。”近日,在宏福园广场,志愿者正在向入园的市民发放鲜花。今年清明期间,宏福园每天准备1000束鲜花,免费提供给前来祭扫的市民,以倡导大家用献花寄哀思。同时,还设置了“清明思念寄语墙”,供市民抒发心中所想所念。清明来临之际,我市各地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市民文明祭扫。
以往祭扫的种种陋习,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每年清明期间,传统祭扫方式成为引发山火的重要诱因,官方数据显示,在已查明火因的森林草原火灾中,人为原因引发的占97%以上,其中,祭扫用火位列首位。在城市中,焚烧纸钱、祭品等行为也影响空气质量,威胁居民健康。同时,一些铺张浪费现象,更与当下倡导的节俭理念背道而驰。这些问题都清晰地表明,移风易俗对于清明文化传承而言,已势在必行。
移风易俗并非传统的割裂,而是文明的进阶。清明文化源远流长,其所蕴含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绝不能丢弃。在我市各地,或通过微讲座讲述清明节起源与习俗演变,或把家族祠堂祭祀改为村落公祭,或以家庭追思会等形式寄托哀思……这些做法虽然都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却牢牢守住了文化的根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了平衡点。
实践证明,在创新中传承,是让传统文化持续焕发生机的关键。尤其是在数字时代,新技术为清明文化传承开辟了广阔空间。如: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记忆银行”,可以永久保存家族口述史;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清明祭扫场景,既满足情感需求,又突破了空间限制;应用大数据分析家族迁徙、繁衍脉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家族历史,丰富清明文化中家族传承的维度。种种创新之举,借助现代科技与新颖形式,既延续了清明文化的精神内核,又创造出符合时代语境的全新载体。显然,创新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让文化基因通过数字化永葆生机。
当然,创新还须从小处入手,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以宏福园多年来推行的“鲜花换鞭炮”文明祭扫方式为例,在大力开展“无火”清明活动后,园内放鞭炮、烧纸钱的现象已经极为少见。只有设身处地为百姓考虑,并采用简便易行的方式加以推行,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人们转变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倡导踏青遥祭、植树缅怀、云端寄哀思等便于操作的文明祭扫方式。诸如此类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社交方式的做法,才能够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主动参与。
清明,是追思怀远的时节,也是移风易俗的契机。当追思的文字连接起古今的文化血脉,当绿色祭扫取代烧纸放炮,当数字家书在云端永恒封存……我们看到的不是传统的式微,而是文明的新生。这启示我们:唯有以创新为舟、以文化为楫,方能在时代浪潮中守护精神家园,让清明文化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