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延平百合花种植进入了“休养”时期,一颗颗百合花种球贮藏在冷库中,等待着下一季的绽放……

“这段时间,我们都没闲下来,学习了解土壤消毒技术,跑一跑市场,回访下客户。”3年前返乡种植百合花的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村民徐斐颇有感触,“从品种选择、病虫害管理到对接市场销售,我们从开始种花起,就有大家帮,风险可比过去小多了。”

乡村特色产业的兴起,离不开科技的持续助力。洒下一粒“种子”,就可能带动甚至“创造”一个产业。被誉为“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的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多年来始终坚持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和优势,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协会会长-协会理事-种植户”四级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以网格片区为载体,精准开展科技服务,持续加强“科技特派员+县级农技专家+种植大户”等乡土人才帮带,打造了一支留得住、懂技术、带不走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切实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现为延平区林业局花卉办主任的陈文靖,是1999年南平市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被当地花农、种植户亲切地称为“花仙”,是福建省“最美科技特派员”。“最初种植户不多,技术服务还忙得过来,后来随着种植面积扩大,种植户也越来越多,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陈文靖回忆,“在每年冬季百合花的抗寒防冻工作中,我们预防措施发出去、告知了,人也在田间地头,但还是会因为落实不精准、措施不到位,造成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损失。”

“早些年,退伍回乡种百合花,一时间不知道该去哪里请教,虽有挂点服务百合花产业的科特派,但他们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某一家指导帮扶。”溪后村党支部书记、百合花种植大户魏长俊说,“记得刚种百合花时,错把灰霉病当作叶斑病来治,费工费时打了无用的药,最后还是整棚花都没了。”

传统农业要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科技支撑必不可少。如何打通服务种植户的“最后一米”?“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想到借助当地花卉协会的力量,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种植大户的积极作用。”陈文靖说,特别是当年第一批从事百合花种植的带头人,都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持续发挥好示范带头的作用很重要。

总结多年科技服务指导经验,结合当地各区域百合花种植户的实际情况,将百合种植经验丰富的花卉协会会长、8位副会长、29位理事划归网格片区……如今,在“科技特派员-协会会长-协会理事-种植户”四级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下,包括百合花新品种推广、土壤改良、防寒抗冻、病虫害防治、市场拓展等产业发展中各个环节的各项服务,全都细化下沉到网格片区服务里,服务模式从起初的“单兵作战”与“需求供给”,发展到现在的“精准服务”和“深度对接”,种植户需求与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科技特派员作为技术总指导,协会负责技术落实,网格片区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延平区花卉协会会长叶盛立表示,“常见问题、需求网格片区里大家交流解决,‘疑难杂症’商量汇总找专家帮忙,各网格片区之间‘无缝对接’,真正做到了‘零距离’精准服务,‘高效率’助力产业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延平创新探索四级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是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的重要实践。科技引领,多重聚才,网格服务,技术的网格化流动正持续为百合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添智赋能。目前,延平区百合花产业形成了王台现代农业示范园辐射峡阳、塔前等乡镇的产业发展布局,鲜切百合花种植面积达8500亩,同时,发展带动了多头菊、非洲菊、向日葵、尤加利等其他切花生产,花卉产业已成为当地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之一,有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吴建琼 通讯员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