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福建省对口援藏第29年。在援藏队伍里,人们流传着一种说法,“援藏工作就像接力棒。”一批援藏干部走后,下一批队伍又紧紧赶来,因火种不灭,薪火得以相传。
医疗队下乡义诊的漫漫山路。达瓦扎巴 摄
29年,先后有10批援藏工作队,1000多个援藏项目实施完成,关于“闽藏情深”的佳话由此流传开来。福建省与西藏自治区之间有着3000多公里的距离,因为援藏,两地架起了发展之梯,更筑牢了友谊桥梁。
从2016年7月开始,福建省按照中央部署,将对口支援西藏的地区从林芝市调整到昌都市,其中福州市对口援建八宿县、厦门市对口援建左贡县、泉州市对口援建洛隆县、漳州市和龙岩市共同对口援建边坝县。
2022年7月,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泉州“组团式”医疗队接过了援藏的“接力棒”,正式奔赴平均海拔3600多米的洛隆县,成功完成轮换交接。
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进藏不久,就突遇疫情。我们的各项计划、任务不得不推迟延后,集中全力投入抗疫之中。”来自泉州市第一医院胸外科的李旭是此次泉州“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队长,“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三个问题,时刻都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面对疫情,医疗队全体成员夜以继日地组织核酸采样,认真传授泉州抗疫经验,助力洛隆县在西藏自治区率先实现“社会面清零”及“社会面动态清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援助医疗队员”成为全体队员到达洛隆县后获得的第一个荣誉称号。
对于队长提出的“进藏为什么”这个问题,队内来自泉州市第一医院药剂科的陈惠龙是这样回答的:“我在2013年徒步过G318国道,在路上受到了很多当地百姓的帮助,我一直记得这份恩情。十年后,我有了进藏的机会,当然要毅然前往,这也算我的一份报答的心意。”
依托洛隆县人民医院,泉州“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在这里创下多个首例。创建“2个单元、2个中心”,即胸痛单元、创伤单元、高危孕产妇危重救治中心、高危新生儿救治中心,新建科室,打造儿科市级重点专科,创设“泉洛大讲堂”、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援藏书屋等,将洛隆县人民医院的门诊接诊量提升至83286人次,增长了20.54%。
进藏两年,泉州“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在洛隆县开展了近400台大骨节救治手术,建立起了第一个县级大骨节救治基地。该基地辐射覆盖了丁青县、边坝县、八宿县等周边县乡的一些病人,洛隆县人民医院逐渐被打造为区域性医疗中心,如今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由于高原缺氧、地形复杂以及居民产检意识相对薄弱,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发作和胎盘早剥等危重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深入到乡镇基层,加强对当地高危孕产妇的救治,指导当地医生进行正确产检。”来自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妇产科的洪招娣介绍说,在援藏医疗队的努力下,洛隆县高危孕产妇危重救治中心得以建设,当地妇产科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介绍两年成果时,陈惠龙这样总结道:“援藏工作并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的项目,而是从现实出发,结合当地需求,补短板、强基础。援藏,是一个绵绵发力、久久为功的过程。”
“传帮带”打造“带不走的队伍”
离藏留什么?
“那就先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吧。”
在洛隆县人民医院,泉州“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持续开展了两年的“师带徒”工作,通过以手术带教、教学查房、学术培训等方式,将医疗技术和丰富经验传授给本地医生,充分发挥出“传帮带”的作用。
医疗团队开展洛隆县人民医院首例小儿疝气微创手术。泉州援藏医疗队供图
“我们没来之前,这边是不做小儿麻醉的。刚来的时候,就遇到一岁多的小儿嵌顿疝患儿,以前小朋友会被转运到五六个小时车程外的昌都市进行救治。但我们来了,麻醉在这里就可以做,小朋友免去了很多痛苦和风险。”来自泉州市南安市医院麻醉科的丁少彬介绍说,“待了两年,留下了我的徒弟,现在他能够熟练处理小儿麻醉、急危重症抢救之类的业务,可以尽力免去百姓转院的痛苦。”
西藏地广人稀、山高路远的情况使得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为难题,病情很容易在转运路途中发生变化。“救治急性胸痛、急性脑梗的病人对时间的要求很高,我们在这边创建危重症救治单元,就是为病人的下一步救治争取时间。”泉州市安溪县急诊科的李汉霖尤为强调“抢救关口”的重要性。他提到,通过“以科包院”的形式,洛隆县人民医院与周边11个乡镇正式建成了帮扶合作的平台,能够更好满足群众多种类、多层次、多样化的快捷医疗服务需求。
“这次来援藏的时间有限,只有在管理和技术上双输出,将‘输血’变成‘造血’,真正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才能让人才留在高原。”泉州市中医院护理教研室主任黄翠琴来到高原后,致力于以“传帮带”的方式开创中医药系统护理工作新局面。
黄翠琴表示:“中医和藏医在许多治疗方法上都有着共同之处,将中医适宜技术引入高原,通过融合二者的优势,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日常工作中,医疗队广泛开展大规模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如今,耳穴疗法、李氏铜砭刮痧、平衡火罐等中医外治法在雪域高原已然落地开花。
一年太短,两年不舍
在援藏一年期满后,泉州“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没有离开。他们全体提交了一份申请,希望继续援藏一年,这份申请得到了组织的批准。
“一年援藏时间太短,很多工作才展开,所以我们集体请缨留下。高海拔有高要求,高要求有高境界。”队长李旭感慨地说道。
珍惜时间,多做事情,这是医疗队员们普遍的心声。“藏族群众对我们的医疗水平非常信任,很尊敬我们,这点让我们感受很深,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李汉霖的描述里,很多抢救过来的病人一直在跟他们保持联系,“有时候即使语言不通,但他们的笑容就是最真实的表达。”
两年时间里,泉州“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累积开展21次义诊活动,惠及群众达3000多人,免费发放药品数额达12多万元。
在以往的日子里,下乡发药义诊往往意味着数小时的颠簸车程,夜晚返程的山路也是漆黑的,手机也可能没有信号。黄翠琴说,碰上雨季,急救车容易陷入坑洼,旁边就是悬崖。“乡里群众前来就医买药的路程不容易啊,所以我们更要把好的医疗药品送到群众的家门口,送医上门。”
来自晋江市医院影像科的徐国城说自己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带教放射科医生进行X线和CT诊断,在他来之前,洛隆县人民医院的CT诊断主要以远程会诊的方式外包给其他医院。
“这样一年的时间下来,他们要付二三十万的会诊资金。我们来之后就坚持自己开展会诊,不分时段,两年下来大概为医院节约远程会诊费用五六十万元。”徐国城带着微笑说,“两年太快了,我很热爱这片高原热土,援藏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
几百个日日夜夜,援藏医疗队员们带着情感融入当地, 始终坚持“科学援藏、真情援藏、奉献援藏”的理念,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各项医疗保障工作,获得洛隆县当地的充分肯定,还收到了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的感谢信。
今年七月,泉州“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完成了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也将离开洛隆。告别的时间愈加临近,医疗队成员们的心中都饱含着不舍,许多心声伴随着两年的时光,都留在了这片高原。
“下一步,我们的大后方将持续发力,援藏输送将会绵绵不断。我们团队所有人都在创建的群聊里,洛隆县这里有任何的会诊、药品器械需求都可以联系我们。”李汉霖谈起离开之后的帮扶对接事项,很感性地表示,“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无论我身处何方,这片雪域高原都将在我的心中闪耀,我将铭记这里的一切。”
回首这两年,泉州“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队员们表达出一样的信念:“如果有机会,我还愿意回来,继续为高原服务,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如今,回想当初队长提出的“进藏为什么”问题,答案不言而喻。队员们的每一次行动、每一点付出和每一句心声,都将意义留在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