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关帝文化产业园位于岵嵝山下,依山临海。图为游客在海边的木栈道观赏日落。(资料图片)

东山县铜陵镇俯瞰图   记者 林熙 摄

温暖嘱托

在关帝文化产业园,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当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等情况介绍。他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位于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岵嵝山下的关帝文化产业园依山临海,气派巍然。园区内的东山关帝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有600多年历史的庙宇至今保存完整,拥有大量的彩瓷剪贴雕、鎏金画等艺术瑰宝,堪称“闽南建筑艺术博物馆”。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了关帝文化产业园。他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文化遗产是宝贵财富

十月的东山岛,天空云卷云舒,沙滩柔软温热,海风清凉,吹拂着山麓。在岵嵝山麓下,错落有致的古建筑、古民居、古城墙被花木掩映,树影婆娑。

顶街,是一条拥有600多年历史的铜陵老街。这里古韵悠悠、与海相伴,沿途古厝、故居、宫庙不绝于眼,古风浓郁的建筑、斑驳的青瓦、吱吱悠悠的木门,道尽古城沧桑。

关帝文化产业园广场上这座历经600多年历史的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筑面积680平方米,与山西运城关帝庙、河南洛阳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并称“中国四大关帝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统计,东山关帝庙的彩瓷剪贴雕共塑造近30个历史故事,从商周时期到三国、唐宋,跨越漫漫时空。彩瓷剪贴雕是闽南和广东一带寺庙建筑中的一种地方传统手工技艺,选取颜色鲜艳的彩釉瓷碗瓷盘为材料,用钳子、锤子、砂轮等工具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用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建筑物的屋脊翘角、壁画,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久不褪色的特点,所塑造人物无不栩栩如生。

东山关帝庙这座600多年的古建筑,穿越时光,联通古今,是历史的馈赠。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要切实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建设水平,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力度,处理好继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中华文化愈发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012年11月,占地420亩的关帝文化产业园项目在侨乡东山启动,项目建设关帝文化产业园广场、关公雕像等。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目前,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已成为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上百万人次,是东山生态文化旅游的新景点、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去年,福建省首届开海文化季漳州(东山)分会场启动暨东山开渔仪式就在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广场举行。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东山县把谷文昌先进事迹、黄道周文化、关帝文化以及海洋海景作为业态元素,发展“文旅+研学”“文旅+运动”“文旅+影视”,激活登岛串岛游、运动游、垂钓、乡村游等业态,南门湾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谢谢里”“磁窑圩市”等特色乡村旅游IP持续“出圈”。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倾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其旨归不仅是重视保存历史遗迹,也是弘扬民族文化、赓续精神血脉。在关帝文化产业园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我们将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为子孙后代保管好这些珍贵的文物。”景区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张聪渊说。

传承守护好文化瑰宝

文化遗产如今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遗产事业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文化遗产保护,而是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助力可持续发展。

行走在关帝文化产业园内,沿途经过铜山古城以及贵子石等自然人文景观。习近平总书记缓步而行,边看边听。

产业园中的关帝庙等历史建筑经过数百年的风吹日晒,虽几次修缮,但内部一些材料构件仍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如何保护这座闽南古建筑高超工艺的代表之作?

“修缮,刻不容缓!”东山县多次与国家文物局沟通,并邀请多方专家进行研究探讨。2013年5月,东山关帝庙维修工程启动。

“当年,施工严格遵守国家文物修缮工程的法律法规和文物修缮原则,在制定施工方案和实施过程中,注意沿用文物建筑的施工工艺,保证了维修后建筑自身的结构安全及使用要求,同时尊重建筑的传统风格,遵循原有文物历史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感。”张聪渊说,其中一项是屋脊整体保护,因为正脊上有大量十分精美的彩瓷剪贴雕,为了确保布满彩瓷剪贴雕的屋脊在屋面全揭顶施工中能得到有效保护,采取了屋脊整体抬升的施工措施,屋面铺设完成后再原位归安。

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历经三年半的精心修缮,东山关帝庙圆满完成了维修,成为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建筑重焕光彩。

穿过顶街,习近平总书记步入广场中,转身望向远处的城墙,询问古城墙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铜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明太祖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建的海上防城,用来抗击倭寇。”关帝文化产业园讲解员韩冬介绍道。

铜山最早的居民可以追溯到唐代,后来到明代修建了城墙,直到现在还住着本地的居民。铜山古城共有文保单位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明清两代涌现出8位进士、30多位举人。

为了更好保护文化瑰宝,这里先后形成《铜山古城复兴规划》《铜山古城重要节点改造规划设计》等9项规划成果,并借助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完成《关帝文化一条街》《南门湾夜间经济一条街》等2项规划设计。

当得知当地对古城内100多座有保留价值的古宅进行调查、测绘,并有序推进历史遗存修复时,习近平总书记点头微笑。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理念。

2002年4月,时任省长习近平为知名学者、福州市文物局原局长曾意丹所著《福州古厝》一书作序:“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2021年3月,他在福建南平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东山县文体旅游局局长方雪萍表示,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到关帝文化产业园考察调研,为东山岛文物保护工作和文旅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深化文旅融合,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焕发时代新光彩。

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东山与台湾一水相隔,一苇可航。老一辈渔民说:“从铜山到澎湖,候风开船,顺风顺水的话,只是一昼夜的事。”同一条根脉,同一段香缘,让东山与台湾穿越海峡波涛,见证两岸渊源之深情谊之长。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在东山都会举办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自1992年至今已连续举办33届。”韩冬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这是大陆举办届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涉台文化节庆活动,成为台湾与大陆关帝文化交流的中心,是对台文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

闽台关帝信仰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朝末年。当年,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百姓随郑氏集团渡过台湾海峡,在岛内筚路蓝缕,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海天茫茫,前路迢迢。为了闯过凶险的“黑水沟”,为了迎接台岛陌生环境的生存挑战,他们将家乡关帝庙的香火带到台湾,兴建关帝庙奉祀,关帝信仰由此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

1990年7月,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炳南教授和台南财团法人神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亲临东山关帝庙考察,当看到庙内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为关帝撰写的长联真迹,恍然大悟道:“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台湾诸多的关帝庙都悬挂此楹联,但不知出于何时何地何人所撰,现在这谜可解开了!”他们又通过对台湾关帝庙与东山关帝庙的建筑风格特征、民俗习惯等研究,确认东山是台湾关帝文化的发祥地,了却了众多台湾关帝信众的夙愿。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张聪渊表示,关帝文化彰显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血脉相连,关帝文化产业园将继续办好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以关帝文化为桥梁,进一步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让“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记者 陈梦婕 杜正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