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里的古建筑国庆假期,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热闹非凡,一群群身着汉服的“古人”穿梭于街巷中,与“今人”擦肩而过,引得行人驻足拍照。其间,专业运营团队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闽风宋韵”民俗活动,常态化上演状元游街、绣球招婿、宋风不倒翁等经典节目,让游客深刻体验“莆版”沉浸式实景旅游,与历史撞个满怀。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兴化军登上历史舞台,下辖兴化、仙游、莆田等三个县,初置军治于兴化县,后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将军治迁至莆田县,并开始筑造军城,遂勾勒出“子城谯楼+十字街”的兴化古城街巷脉络雏形。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是莆田兴化古城的核心区,主体部分位于莆田市荔城区,内含坊巷、后街、县巷、衙后路、大路街、庙前路等6条街巷,保留了古城的原始风貌,依然存有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的建筑瑰宝,其中包括18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这里,莆田走出了260多名进士,造就了“文献名邦”的美名。
文旅要发展得好,规划先行不能少。通过深化《荔城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实施《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配套措施,荔城区持续完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有效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
2019年,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工程正式启动,按照原形制、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四原则”和拆、改、留、提、立“五步曲”,尽最大可能保存了沿街古建筑的原构件,使之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0月,莆田市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掀开了新时代城市发展和文化复兴的新篇章。
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被激活的前提下,当地政府以文为魂、以旅为体、以商为用,探索古街古建活化利用新路径,尝试从城市建设向城市运营方向转变。
去年4月,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拍摄。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加快活化利用街区古建场馆,顺势引进20多个莆田非遗项目,设置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莆田市非遗艺术中心、《非遗里的中国》·记忆馆、莆田市非遗文化研学中心等四大展馆,打造“莆阳百工坊”非遗街区。去年12月,2023年福建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名单公布,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榜上有名。
莆作工艺美术馆是一处莆田市历史建筑,已有500年“房龄”,曾是清代著名廉吏彭鹏的祠堂,后为原氏民居。该建筑为二进式院落,整体保存完好,由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林建军及其团队负责管理运作后,成为一个文化IP景点。在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像莆作工艺美术馆这样的文化IP景点不止一个,位于衙后路的莆田市知青文化博物馆也极具代表性。此处原是清末举人吴台的住宅,后曾作为当地邮电局的办公场所,如今也是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大流量载体。
城是城,村是村,虽有大相径庭之处,仍不乏异曲同工之妙。与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大而美相比,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社区属于小而精,二者皆是当地文旅经济发展中古为今用的典范。
作为远近闻名的华侨村,后黄社区留存着200多栋古建筑,包括百年碉楼、600年桃源社、黄氏宗祠等,为培育文创业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空间载体。由于时代变迁和人口流动,这些古建筑大都常年放空闲置。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社区主动介入,由集体出资为古建筑装修,以获得前5年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然后从第6年开始支付租金。按照这个合作模式,社区从居民手中流转了20多栋古建筑。
忘忧小筑、红色记忆博物馆、文艺家部落、桃源餐厅、莆阳民俗苑……在后黄社区,几十栋古厝里“住着”几十名主理人,他们用不同的商业方式经营着各自的“一亩三分地”,讲述着每一方庭院的乡情故事。
三山妇产医院是后黄社区唯一一栋中西结合的民国建筑,整体建筑面积不大、楼层不高,但外观格外别致,特别是正面的构造和装饰独树一帜,带有浓浓的南洋异域风情。这栋楼建于1927年,原名为“福音医院”,素有莆田地区第一家私人妇产医院之称,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私人博物馆,吸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目前,后黄社区已从最初的古建筑租赁模式,发展到出资购买房屋产权,借以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常态化运营文创业态,定期开展笔会、讲演、绘画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文艺氛围,打造返乡青年创客中心和福建省新时代特色文艺示范基地。
眼下,当地政府在3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携手具有一定实力的旅游发展公司,加大对后黄社区旅游设施投资力度,规划建设研学基地、非遗传习工坊、非遗食品开发生产基地等文化项目,提升景区的综合服务品质,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荔城区累计接待游客343.8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实现旅游收入22.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4%。(记者 林剑波 通讯员 朱崇飞 文/图)
文艺活动在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上演。
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社区古厝林立。
华灯初上的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
莆作工艺美术馆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