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c1c1537531.jpeg

省级重点项目——五矿智慧工坊·中国(南安)高端阀门智造产业园项目一期首开区已竣工验收,计划11月底交付。该项目位于南安市英都镇,占地1082亩,总投资约50亿元,将通过“强链补链”,形成上下游企业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产业链生态,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阀门产业集聚区。(融媒体记者林劲峰 吴宗宝 通讯员陈鑫炜 林婧 陈楚君 摄)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不久,在新福建建设10周年的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福建考察调研,指出要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充分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活力。

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及一种精神:“敢为人先、爱拼会赢”。拼搏,是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福建之行的一个关键词。

回首22年前,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六年七下晋江调研,在总结提出“晋江经验”时,用“敢拼、爱拼、善拼”概括其中的改革精神,为泉州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高举“晋江经验”旗帜,泉州人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拼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从2002年到2023年,全市GDP从突破千亿元上升到1.2万亿元,今日之泉州,民营经济聚力向“新”、奋力求“质”,万亿GDP、十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奇迹,实实在在展现着融入血脉的拼搏之美。

在时光的财富里汲取力量——

敢拼 拼出十足信心

敢拼、敢闯、敢突破,根植于实践沃土的“晋江经验”,有一种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魄力。

“我们办企业的,喜欢跟他说心里话。”丁世忠说。2001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出席第三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开馆仪式后,他便径直来到安踏展馆。在这里,他与安踏负责人丁世忠有了约20分钟的交流。

当时安踏成立9年,只生产运动鞋。习近平同志听完介绍,提了三点要求:把好质量关,创出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创新产品。

殷殷嘱托,让处在发展初期的安踏找准了方向,很快走上了快车道。

2002年6月,习近平同志来到晋江。这一年,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总结提炼。

“我们都是‘晋江经验’的见证者、践行者和受益者。20多年来,安踏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始终坚持发展实业不动摇,用心做好‘每一双鞋’‘每一件衣服’,从晋江走向全国、从全国走向全球,成为世界排名前列的体育用品集团。”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再提“晋江经验”,丁世忠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晋江经验”的思想魅力,不仅感召着一代代扎根泉州的企业家拼搏奋斗,也让广大旅居海外的乡亲们无比自豪。

“无论身处何方、身在多远,我都会记得我是晋江人。”中国侨联海外顾问、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创会会长陈祖昌倍感振奋,他动情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我们将牢记嘱托,发挥联系海外侨亲侨胞的桥梁纽带作用,号召更多侨亲侨胞返乡投资建设,在‘晋江经验’指引下,发挥咱厝人‘爱拼敢赢’‘勇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创新求索、锐意前行,用奋斗与实践续写家乡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新成就!”

投资兴业、投身公益……在这座“十户人家九户侨”的城市里,曾经下南洋、闯世界的人们,带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投入家乡的发展浪潮中。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厚重的文脉见证了泉州向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印记,闪耀着不懈拼搏的海洋精神光辉。

“尽快形成报告,报我审批。”24年前,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建设陈列馆的批示结尾特别叮嘱。

回首当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原馆长王连茂仍记忆犹新。当时,海交馆正开启国内最大规模的古代木帆船科学复原工程,已完成156种船型复制。“做完了船模,但没钱建陈列馆。”王连茂回忆,大家决定给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写一份报告。习近平同志看过报告后非常重视,作出批示强调:“福建是中国古代造船中心,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福建泉州海交馆筹建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是适合的,有特色,有意义,也有基础和基本条件。”

很快,陈列馆资金落实到位,并开始动工。

2001年4月,习近平同志到海交馆现场考察时表示:“像这种有特色、有意义的项目应该大力支持。”2001年11月,他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同意以福建省人民政府名义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同意成立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领导小组。

念之行之,泉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渐入佳境。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广大文化“守护者”备受鼓舞。

时光斗转之间,从经济发展到城乡一体,从文化自信到品质城市,泉州全力拼出了城市新样板。

20年前的晋江,相比于领跑全省的经济体量,存在着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城市聚集力、辐射力、带动力相对不足。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国更宜多发展中小城市及城镇。”彼时的晋江,新型城镇化正火热开展;作为全国县域城市的排头兵,如今的晋江,城市空间布局更趋合理、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作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为民建城”的努力从未停步,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到2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上升到超70%,“环湾、向湾”快速推进,城建、配套和交通等高效建设,见证着城市能级和品质的双重蝶变。

信心赛过黄金。泉州发展的信心从哪来?无数的回答异口同声:“晋江经验”。这一宝贵的时光财富,正在传承弘扬中历久弥新,带领着数百万泉州人民齐心协力以求之、胼手胝足以赴之。

在力量的感召下笃定前行——

爱拼 拼出火热态势

牢记嘱托再出发,爱拼是全力以赴、永不言弃的精神。于时代大势中剖析发展态势,泉州科学考量又果敢决然地迅速作出新的决策部署——

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将每年11月1日设立为“泉州企业家日”,发布民企百强榜单,升级迭代惠企政策,勇当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排头兵;

召开全市创新大会,发布一系列政策包,嫁接全国各地的研发资源和泉州本地的应用场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和区域创新中心;

召开全市文化强市建设暨文旅经济发展大会,以“树品牌、强龙头、提能级”为抓手,实施“文旅+”专项行动,打造全国最具烟火气旅游城市、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

……

一场场攸关未来发展的活动密集举行,有明确目标、有管用政策,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发出集结号——全力大拼经济、大抓发展,深入实施“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州实践。

——爱拼:坚持心无旁骛做实业。

坚持制造业立市、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是泉州持续修炼的“内功”。

今年以来,泉州入选2024年度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成为全国首批20个试点城市之一,并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作为战略性先导工程,一大批亿元以上增资扩产项目紧锣密鼓有序推进。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是泉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又一关键抓手。全市以入选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国家试点为契机,坚持国土空间高质量重构、产业链高质量重塑,将工业园区打造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引擎。

如今的泉州,拉开“百千万”格局:实施“百个”园区项目,总投资2156亿元;撬动“千亿”逆周期设备更新投资,建成1932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招引1755家企业入园;推动“万亩”用地改造,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5万亩,入园企业亩均税收由5.5万元提升至20万元。10月,全国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交流会在泉州召开。

——爱拼:让科技创新成为最大增量。

唯有创新,才能进一步增强信心、赢得先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泉州的高新技术企业、高端研发平台、研发投入、高层次人才团队“四个倍增”计划纵深推进,“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深入实施。

来自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人才放开手脚,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朝着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奋力启航,一批关键技术填补空白、一批优质资源汇聚落地、一批创意设计迸发活力,助力泉州格局焕新、面貌焕新、气象焕新。

2023年,全市R&D投入达239.06亿元,增长19.4%,高出全国、全省平均约1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96%,强度提升幅度创近年之最;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3084家,保有量占全省21.3%,增速全省第一……一派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创新之势正在这座城市勃然兴起。

——爱拼: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从历史中走来,于继承中创新。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泉州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各县域全面部署推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旅经济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一个“长红”的千亿文旅产业跃然而出。

泉州古城、蟳埔簪花、晋江五店市和梧林等迎来了亿万的线上流量、五湖四海的线下人流。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旅游总人数7633.62万人次,增长18%;国庆7天假期,665.58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涌入泉州,比增超三成,在全国入境游客数量前20强城市中位居第三……

因多元而多彩、因传承而时尚、因烟火而迷人的刺桐城,正随着人气的火热、名气的打响,迈入新的航程。

这座城市,一切都在提速。全市上下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种自觉、一种文化,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在去年基础上,今年短短10个月,泉州再发布4批47条“泉心泉意”便民利企举措,实现“季季有更新”。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例,原本一个多月才能拿到的验收批文,现仅需数个工作日即可拿到,“拿地即开工”相关做法向全国推广。

这座城市,一切都在跃升。目前,泉州经营主体总数已增长到160万户,连续十年位居全省设区市首位。泉州用火热的拼搏,掀起了火热的势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26.86亿元,同比增长6.6%。

在前行的征途上奋勇争先——

善拼 拼出广阔天地

面对新一轮竞争浪潮,泉州如何再创新速度、再添新优势?

答案是善拼,锐意进取、善作善成!“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泉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对标对表、奋勇争先,大抓落实、狠抓落实,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对标落实“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重要要求,建设体现泉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坚持“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构建“南高新、北石化、环湾崛起、县域做强”的新质生产力空间格局。

以县域带动全域,创造性梳理和打造50条县域重点产业链,争创现代体育产品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做优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更多在全国“叫得响”的县域标识产业。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深化“智改数转”,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增量提质,全力帮大院大所找市场、帮企业找科技,推动“泉”城创新热潮涌动。

以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深耕人才“港湾计划”等,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设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平台。

对标落实“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重要要求,建设海丝先行区、双循环战略支点城市。

向海而兴,波澜壮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泉州,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大金砖合作”,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强市、贸易强市……

山海不远,和则同心。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的泉州,持续实施“聚侨引侨和泉商回归”行动,推动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故土家园”海内外泉侨泉商联络总部等新活动、新平台、新举措落地见效……

对标落实“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重要要求,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区域协调,山海同频。当下的泉州,正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厦漳泉都市圈,在开发投入、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改革探索。以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机制为抓手,泉州与三明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方案,推动产业协作共兴共融、创新平台协同共建、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努力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古城提质,新城集聚。当下的泉州,正健全中心市区一体化开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抓城建提品质”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意见,明确支持泉州中心城区扩容提级。以此为契机,泉州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环抱两江一湾,跨东海、城东、万安三大片区,全长近20公里的滨海生态浪漫线全线贯通,市民游客探寻“浪漫泉州”多了新“趣”处。展望未来,随着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等项目的接续推进,还将带来更多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高效汇聚。

对标落实“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重要要求,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

精心奉上“一县一桌菜”,精心打磨“文化一台戏”,精心投建一批中高端酒店……在世遗之城、奋斗之城、国潮之城、烟火之城内,泉州精心烹饪文旅融合的饕餮盛宴。

——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持续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健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协调机制,统筹遗产点和各级文保单位保护提升,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创建世界美食之都。制定推进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推进文化挖掘、人才培养、活动举办、展馆建设、街区打造等重点任务,与世界分享泉州味道,助力新闽菜创新发展。

——开启“时尚之都”新征程。依托超7000亿元产值的纺织鞋服产业,23家品牌龙头企业发起时尚产业联盟,涵盖761家行业优质企业、1万多家供应链企业,携手非遗技艺、工艺美术以及关联产业共同走向国际舞台,让城市的厚重底蕴和新锐时尚擦出火花,打造“世界的泉州”。

路走对了,就不怕水远山高。

这座城市,永远在“赶考”的路上,一路拼、一路闯、一路奔跑。站在新起点上,泉州将继续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敢拼、爱拼、善拼,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成绩,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贡献更大力量。(融媒体记者 庄丹丹 林书修 吴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