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诏安县纪委监委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一线调研了解“四定一督”机制落实情况、群众反响和取得成效。图为该县纪检监察干部向西潭镇村民了解鱼塘发包等村集体“三资”监管相关情况。 吴丹 摄 

一个村,在“四定一督”机制的指导下,对一个农贸市场的摊位进行规范发包,年租金收入900多万元,推动村财收入由原先的400万元提升到1320万元,成为全县首个村财收入超千万元的村。

这就是诏安县桥东镇桥园村,这个农贸市场是该县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桥园市场。

得益于“四定一督”机制,在漳州各地,不少村像桥园村一样,实现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

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漳州市纪委监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全会精神,按照省纪委部署,监督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化“四定一督”机制,开展清理历史遗留问题“四个一批”行动,坚持“惩、治、防”有效贯通,坚决守住看好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集体“钱袋子”鼓了,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漳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全国有名的鱼米花果之乡。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是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市纪委监委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有的村集体明明守着“金山银山”却在“饿肚子”,群众对集体“三资”去向意见很大。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此前,经过专项调研,结合近年来日常监督检查、巡察及信访举报中收集到的问题线索进行研判总结,问题的根源在于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低价包’‘长期包’‘权力包’‘冤大头包’等乱象。”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介绍。

作为农业大市,漳州解决村集体“三资”交易乱象尤为必要!2023年3月,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农业农村局推出定底价、定年限、定程序、定约束条款的“四定准则”,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全过程监督。“四定一督”机制在破解农村“三资”监管难题上全面发挥作用。

“‘四定一督’机制,抓住了底价、年限、程序、约束条款等关键环节,对照着操作就行了,村民看了这些具体标准,也觉得公平和透明。”桥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辉生说。

在桥东镇纪委的监督推动下,除了桥园市场,桥园村在其他项目的发包上也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今年4月,桥园村将收回的虾池进行公开发包。虾池中标价由原来的平均每年每亩315元提升至3610元,租金由一个承包周期41.4万元增加至574.2万元,增长了近13倍。

“这回村里的虾池公开发包,我承包到了喜欢的虾池,感觉很开心,多了一个增收渠道。”桥园村村民林素喜说。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目前,桥园村的村财收入主要用于提升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改善民生事业等。在该村,村民的医保费全部由村集体资金支付,集体资产资源变成了村民们的“共享红利”。

在桥园村200公里之外的华安县沙建镇山溪尾村,变化同样在发生。该村拥有4000多亩竹林,村民曾长期饱受长途运输、折价卖笋之苦。如今,将新建的竹笋分拣中心按照“四定一督”机制发包后,带动村财增收近18万元,村民点赞有加:“这里的管理很规范,我们采挖的鲜竹笋,卖的价格也比之前高了。”

而在东山县杏陈镇磁窑村,“磁窑圩市”频频出圈,汉服游园、陶艺体验、投壶射箭……传承宋窑文化印记,千年古村焕发新颜。2023年至今,磁窑村对到期虾池、坑塘等按照“四定一督”机制公开发包,村财收入增至20.3万元,环境提升与发展动能双提速,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集体“三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村集体收入日益增加,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村民获得感不断增强,类似场景在全市各地还在不断涌现。 


助推集体“三资”回归,群众的满意度提高了

今年8月,平和县山格镇宝丰村,随着最后一名承包户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名,并当场补缴拖欠的历年租金,令宝丰村头疼多年的“三资”历史遗留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此前,山格镇纪委在走访排查时发现,宝丰村存在12份村集体耕地承包合同多年未交租金,损害了村集体利益,也令其他村民心存不满。

平和县纪委监委将此列为典型案例重点推进,督促镇村工作人员按照“一宗一策”梳理具体情况和处置措施,运用“司法调处”力量,最终收回了所有拖欠的承包款,并彻底解决土地归还村集体及赔偿青苗的历史遗留问题。

宝丰村对“陈年旧账”的清理,正是漳州开展化解农村集体“三资”历史遗留问题“四个一批”行动的一个缩影,而这也是“四定一督”机制的重要补充。

通过“四个一批”行动,漳州全面盘点村集体“三资”存量、结构、分布和现状,对到期不还、拖欠不缴等追回清缴一批,对合同不规范等规范完善一批,对合同显失公平、权责不清等司法调处一批,对涉及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查处清理一批。

“四个一批”行动,让许多久拖未缴的租金、久占未还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实现“回归”,群众心中的怨气也纾解了。

10月24日,行走在南靖县山城镇山边村的村道上,放眼望去,两边尽是开阔的农田。秋风吹过,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村民们三五成群,有的在平整土地,有的在搭建蔬菜大棚,好不忙碌。

“这些土地是前不久刚收回来的,村民都很支持,矛盾纠纷也少了。”山边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财福介绍,在“四个一批”行动中,山边村完成涉及8个村小组、300多户承租户的历史遗留土地清理工作,有序收回了长期被无偿占用的集体土地350多亩,并盘活抛荒农田400多亩,预计可帮助村民创收50余万元。

经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山边村现已将收回的土地重新分配给565户村民耕种。同时,组织对土地进行成片规划平整,预留出4米宽的田间道路,并打通排水网络,方便村民耕作。

在深化推进“四个一批”行动中,山城镇纪委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廉情监督员和老党员、老干部等作用,按照“事前督进度、事中督程序、事后督落实”模式进行全过程监督。

“四个一批”行动开展以来,全市累计追回清缴5549宗,追回拖欠资金7225万元,对涉及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行为处理261起391人。

“农村集体‘三资’点多面广、情况复杂,我们不断延伸监督触角,集聚多方监督力量,在规范新情况的同时,着力破解老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以高质量的监督成效促进高水平的基层治理。”漳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阳光监督,让“明白账”更透明

“村里的杨桃贸易中心店面如何发包,发包底价多少、可以包几年,都晾晒在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很阳光、很透明。”前段时间,云霄县下河乡下河村举行集体店面发包现场会,村民蔡艺群打开村里的小微权力监督群,点击现场会直播链接,观看了全过程。

今年来,下河乡纪委依托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探索建立“线上+线下”“动态+静态”一体推进的农村集体“三资”全过程动态监督体系。通过该监督平台,农村“三资”发包过程的路线图、时间表、关键节点等情况,群众一目了然。

截至9月底,下河乡按照“路线图、时间表”,共规范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15宗,发布村务公开、事前公示75条,微信群“阳光直播”15场,推动增加村财收入超60万元,取得了增加村集体资产、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

无独有偶,此前漳浦县前亭镇过港村对承包到期的集体虾池重新发包,并在小微权力监督群实时发布。“以前这些虾池都是少数人承包,现在大家都有机会公平竞争,就算没中标,咱心里也服气!”村民议论道。

立足“监督的再监督”,漳州将“四定一督”机制与全省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深度融合,搭建线上线下立体监督网。一方面,全市各村的“三资”底册、发包处置、经济合同、日常监管等情况全面上线,并可同步进行数据分析、监测预警等;另一方面,新增发包的村集体资源资产在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全过程公开、直播,让村民实时了解本村“三资”管理情况。

“村里的钱怎么花,群众拿起手机一点便知道。发现问题,也可直接在平台反映,让群众全面参与监督,基层监督执纪更加有的放矢。”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所有村(社区)都已纳入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管理。”

强化“阳光监督”的同时,漳州还推动乡镇职能部门加强对村级资产资源交易和资金使用的规范管理。此外,全市推行村级公务卡制度,把村集体日常经费报支纳入“一张卡”管理,实现资金流有据可查,防范村集体资金违规报支、截留挪用等廉洁风险。

攥指成拳聚合力。芗城区通过“板凳会”了解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的社情民意;龙文区探索分片区分层级协作“三三机制”,有效解决集体“三资”“熟人社会”监督难题;龙海区、长泰区实行“组财村代管”机制,将监督触角向村民小组财务延伸……市级全面统筹、上下联动的集体“三资”管理体系初步集成,并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据统计,“四定一督”机制实施以来,漳州全市共推动整改农村资产资源问题合同6787宗,重新规范发包各类农村资产资源6098宗,带动村财增收超6.1亿元,全市反映“三资”领域初信初访量同比下降23.8%,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大幅提升。(记者 邱丹燕 通讯员 章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