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华苏维埃运输管理局福建分局造船厂 』印章。

在长汀县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枚珍贵的印章,它见证了苏区时期航运在运输物资、护送人员、支援革命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运输管理局福建分局造船厂”木长方印章。印章长9.5厘米,宽2.1厘米,高3.2厘米,重37克,是国家三级文物。当年担任中华苏维埃运输管理局福建分局局长及修船厂、造船厂厂长的黄兴发就是这枚珍贵印章的守护者。

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成立后,内务部迅速组织召开县、市、区交通科长联席会议,开展汀江河道的整修工作。会议指出:“现在革命飞快向前发展当儿,革命战争空前紧张的时候,为着要使红军行动敏捷,转运军需品及胜利品的便利以及发展苏区的经济等,对于河道的崩坏、桥梁的颓朽须有组织、有计划的迅速进行修理好。”搞好水运航道建设与管理,发展水上运输,成为苏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嗣后,即在长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运输管理局福建分局,原设于汀城半片街上杭会馆。该局归国民经济部领导,下设总务科、调查登记科、介绍科、检查科,每科设科长一人,由局长选任。各科根据事情的繁简,设科员若干人。

为了打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利用汀江航运发展苏区经济,保障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华苏维埃运输管理局福建分局的工作重点就是以汀江为交通运输命脉,千方百计解决苏区人民的生活急需物资。他们以汀江的木船为主要交通工具,调集了60多条木船,挑选了120多位船工,7艘木船为一组,分成9个小组,组成汀江运输队。每星期从长汀到上杭来回运输一次,输出土纸、香菇、笋干、大米、黄豆、烟叶等土特产,换回食盐、西药、布匹、煤油、油墨、蜡纸等禁运物资。为了更好地保障船只运输安全,非特殊情况,船只一般只在上游苏区境内行驶,运输物资通过水陆接运的办法,其路线是:从潮汕地区和永定筹集、采办的物资,在峰市上船,运至大沽滩起岸,转陆路肩挑经庐丰、泮境、白砂、旧县、涧交石、才溪、官庄转运回长汀。另一条路线则是从涧交石陆运经通贤、南阳、涂坊、河田到长汀。

运输管理局成立了一年左右,由于前三任局长任职时间短,频繁调动,工作局面还没打开。1933年2月,调时任福建省苏监察委员的黄兴发任局长,并成立领导小组,增设水口、回龙、官庄等检查站。主要业务涉及审查证件、物资及出口证明、对白区宣传、苦力运输、造木船、修理木船和各检查处业务。

黄兴发1902年出生于长汀濯田西阁大塘下的一户贫苦家庭,年少时在家乡以撑船做工为生。1929年5月中旬,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经濯田水口和露潭一带来到闽西,27岁的黄兴发在张赤男领导的地下党组织安排下,积极参加摆渡护送红四军将士。随后,黄兴发参加当地农会组织,投身革命运动。193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任陈(屋)(露)潭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7月,任河田区工会主席。1933年调任中华苏维埃运输管理局福建分局局长。1934年6月,中央苏区缩小到只有宁化、长汀、石城、瑞金、兴国、宁都、会昌等八个县,为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成立汀西县。汀西县委根据濯田、南安、东山、水口等村撑船工人多的特点,组建了一支“河流游击队”,黄兴发任队长,共有80余人,40多支枪。他们昼夜活跃在汀江河、濯田河上,把汀南一带的粮食及其他物资抢运到濯田,再肩挑到四都,仅2个多月的时间,就储囤粮食20多万斤。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黄兴发跟随福建省级机关一起行动,坚持在四都山区开展革命斗争。

1934年农历十二月初十,由于斗争形式恶化,福建军区红军游击队陷入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民团的围追堵截之中。根据组织决定,黄兴发停止了在苏区的全部工作,被安排前往已近沦陷的上杭县搞地下工作,建立“汀西南秘密交通线”,化名刘兴。临行前,黄兴发将原来使用的福建省运输管理局的大小公章,用防潮油纸包好,妥善埋藏保管。新中国成立后交濯田公社保存。长汀县博物馆里珍藏的这枚印章就是其中的一枚。

地下工作任务完成后,黄兴发回到家乡长汀,依旧活跃在汀江航线上,暗中为游击队运送物资、护送干部、传递军事情报等。他为解放长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对党的无限忠诚。(李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