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原创话剧《树魂》亮相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从一棵树到千亩林,黄振芳家庭农场的三代人四十载绿色接力故事走上国际大舞台。
20世纪80年代起,周宁县后洋村村民黄振芳带领全家上山造林,经过一家人40多年接续奋斗,荒山披绿,日子红火,好生态带来好前景,带动更多人走上生态致富之路。后洋村“逐绿而兴”的实践,是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三库+碳库”生态文明理念,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子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宁德始终牢记嘱托、逐绿奋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三库+碳库”重要理念实现从“一域”到“全局”、从“沿海”到“山区”全面深化,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闽东振兴在于林。35年来,我市共计植树造林978.5万亩,全市林地面积91.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9.98%,森林蓄积量5968.69万立方米,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连续三年入榜“中国绿都”20强,水土保持率达93.3%,重点流域优良水质、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周宁县成为宁德市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古田“翠屏湖首个幸福湖”、福鼎“十里桐溪”、周宁“鲤鱼溪”等品牌效应持续打响;蕉城霍童溪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以林涵水、以水养林,一片林绿涵养了闽东大地碧波清流。
仓廪实,天下安。在寿宁县平溪镇燕窠村燕峰锥栗种植基地,金黄的锥栗缀满枝头;在古田县黄田镇,马蹄笋拔节生长;在福安市范坑乡墩头村,漫山遍野的油茶林成了山区百姓重要的增收致富来源……我市全力向森林要资源、向森林要食物,通过大力开发木本粮油、壮大竹业特色产业,发展林下经济,百姓“粮仓”不断丰富。
群山连绵,林海茫茫。林下“掘金”的故事,正在闽东不断上演。柘荣县依托黄精、天麻、灵芝等林药种植优势,打造林药种植一条龙发展产业链;福鼎黄栀子产量占全国栀子市场份额近八成;寿宁黄花倒水莲、岗梅,福安铁皮石斛、绿竹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通过积极探索林果、林药、林菌、林花、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打造立体式高效林下经济产业,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20多万亩,产值41.54亿元,带动9.29万户农户实现就业增收,促进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依靠得天独厚的森林优势,我市掀起了森林康养、山地运动、亲水休闲养生、湿地生态教育等多类型森林生态旅游热潮。完成森林公园改造提升10处、森林步道37条182.5公里,并积极创建屏南仙山松海、周宁县仙风山等9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好风景变成好“钱”景,2023年至今,全市森林生态旅游人数达2529.94万人次,创收10.88亿元,绿水青山成了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寿宁县“红色+碳汇”平台上线,推出首批11644吨净碳汇交易;柘荣县推出“福林·碳汇贷”信贷产品;福鼎市林业局试点开展全国首单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固碳增汇的“碳库”,摸清碳汇“家底”,探索森林“绿碳”、海洋“蓝碳”等生态系统碳汇工程,累计实施碳汇林面积达10多万亩,交易碳汇20多万吨,有效激活碳汇经济,推动生态效益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发展效益。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丰富优势,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森林“水库”更加稳定,森林“钱库”更加丰足,森林“粮库”更加殷实,森林“碳库”更加壮大。 (记者 黄楚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