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渔村成为具有海丝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 (受访者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作为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地区之一,石狮市先行先试,探索以“共”致“富”发展路径,101个乡村都下好“乡村共富”这盘棋,村财全部超25万元,走出一条“村强民富”的共富路。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石狮市有4个少数民族村,总人口数10982人,还有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近3000人。近年来,石狮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产业、生态、文化三大振兴,推进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努力奏响石狮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强音。融媒体记者 张晓明 通讯员 陈明朗

绘制产业振兴蓝图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今年4月23日,石狮市首个“同心·少数民族驿站”在蚶江镇石渔村揭牌成立,致力打造成为各族同胞共享、共学、共事、共乐的活动平台。

紧邻石湖港的石渔村是石狮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人口3200多人。近年来,石渔村在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大力支持下,以申遗和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为契机,塑造石湖海丝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具有海丝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

石渔村与石农村两个民族村抱团取暖,紧抓港口经济这个“牛鼻子”,共同成立石湖资产管理委员会,全面分配管理村内的集体资产以及相关投资项目,对投资收益进行分配,用于给村民交纳医社保;成立配套港后物流园区的营运车辆年检中心,助力航运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村年收入突破200万元。

地处宝盖镇的前坑村享受到城区的经济辐射,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做足村集体资产资源盘活文章,2019年村财收入就突破200万元大关。

打造生态振兴高地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走进永宁镇郭坑村,宽阔平整的环村道整洁有序,每走几步就可见一处微景观,篮球场上独具风情的民族文化墙引人注目。近年来,郭坑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注重对传统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打造“义源学堂、丕典古厝”等具有闽南文化韵味的创客空间;开展寻找“美丽家庭”“最美庭院”活动,打造“一院一景、一户一韵”扮靓美丽乡村庭院的特色风格,让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移步即景成为郭坑村乡村振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石农村,生态修复也奏响了乡村振兴致富曲。近年来,石农村推出“蓝色海湾”项目,通过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化等整治修复工作,全面提升岸线生态景观,惠及全村3000多亩滩涂,逐步构建起了一个生态多样、生态产业协同发展的蓝色海湾发展空间。良好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开始转化为优质的生态产品,让这片原本的“死水滩”转化成“共富滩”。

筑牢文化振兴根基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基石。

宝盖镇前坑郭氏回族村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厝隐于市区,70载的砖瓦记录了郭氏家人的暖心故事。而今,它在主人的悉心保护下,焕发着新的生命力,足以让人驻足,品味,流连忘返。“这是先辈辛苦奋斗而来的,一定要好好珍惜。”古厝的后人卢丽清和家人每年都对古厝进行清洗,大部分家具保存完好,房间里的衣橱、脸盆架等都很有闽南特色。

郭坑村乡村记忆文化史馆以翔实的史料、器物的叙述、流动的线条,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郭坑村的历史,人文,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与成就。而石渔村村史馆则按照海丝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不同文化定位,分为遗产点简介、海丝之路、航运发展、港口古今、郭姓回族、人文历史等六大板块,以及一些珍贵文物的陈列,充分展现石渔村悠久的海丝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反映村庄和村民艰辛的奋斗历程。

石狮各民族乡村以“乡愁”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着力把村史馆建成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