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画境,醉美闽东。时至冬季,宁德依然处处充满生机,青山巍峨,绿水潺潺,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尽显无穷魅力。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作为“三库+碳库”生态理念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宁德始终牢记嘱托,坚定不移逐“绿”前行、“乘绿而上”,推动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八年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前30;森林覆盖率69.98%,森林蓄积量5968.69万立方米,居全省沿海设区市第一,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连续三年入榜“中国绿都”……“美丽宁德”拾级而上。

  十年来,宁德紧抓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不断厚植绿色底色,呈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图景。

  持续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宁德海域重建海上生产秩序,实现“生态”与“生产”统一、“颜值”与“产值”同在。由此创新形成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宁德模式”,被列为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典型经验复制推广。

  经过城区内河黑臭水体治理,中心城区“纳污沟”变成生态景观,流域生态功能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引来各种鸟类成群出现,群众生活更舒心、更美好。

  随着霍童溪(蕉城段)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的图景次第展开,这里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水质始终在福建省名列前茅。

  通过创新生态保护方式,福鼎重现“海上森林”,成为全国首个引入社会公益资金支持本地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城市……

  在保护治理大格局下,生态名片接连落地宁德。柘荣县、寿宁县、周宁县、古田县、屏南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山区县全覆盖;周宁县获评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柘荣县、福鼎市、福安市、霞浦县、周宁县获评“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穆阳溪、翠屏湖、福鼎东部岸段入选2024年全省首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生态之美,离不开改革创新护航。十年来,宁德坚持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探索转化路径,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市制定实施《宁德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宁德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制度》等工作制度,构建起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接连出台《宁德市霍童溪流域保护条例》《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宁德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各项举措,不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水平。

  全市不断探索创新绿色发展,寿宁县在全国首创《“红色+碳汇”(县域)生态产品评估方法学》,开展“红色+碳汇”生态产品交易,激活碳汇经济;屏南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协同发展,以生态优势激活发展动力;福鼎探索循环生态种养农业模式,促进农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向绿而行”;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锂电新能源产业特点和优势,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实践,推进锂电新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生态向美、产业向绿、发展向新。从山海到城乡,生态红利惠及闽东大地。

  穿梭在周宁的山水间,绿色气息扑面而来。周宁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达72.96%,近年来,该县立足丰富的森林资源,深入开展林下经济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等,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持续壮大森林“粮库”。目前,周宁县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已达9.67万亩,参与建设的涉林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00多家,从业人数近1万,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3.3亿元。

  走进蕉城区八都镇洋头村,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怡人的自然风光、美丽宜居的农家庭院,绘成一幅恬静的乡村画卷。如今的宁德,像这样的“绿盈乡村”共有1857个,好生态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绿色活力。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市将持续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努力绘就美丽宁德的新画卷。(记者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