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教学实习船——育德轮

航海学院允恭楼

在自古就有“舟楫为舆马,巨海为夷庚”之海洋战略的福建,坐落着一所应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大学——集美大学。1920年,校主陈嘉庚以“造就渔业航业中坚人才”为目标,创办水产航海教育。百年来,陈嘉庚先生的兴学夙愿依旧弦歌激荡。作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集美大学始终不忘育人初心,主动服务福建海洋强省战略,培养与涉海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续写了向海图强育栋梁之才的蓝色华章,成为福建省海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牢记嘱托矢志初心

把稳人才成长航向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要始终回答好新时代“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课题。1999年至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担任集美大学校董会主席。他七次亲临集美大学,来校视察时曾指出,学校要积极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要努力办成一个面向海洋、面向特区、面向海内外,以工科为主、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综合大学。这一殷切嘱托深刻阐明了学校办学方向,为新时代培养“工海”人才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将思政教育与“工海”专业教育融合,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培养知海爱海的新型人才。注重深入挖掘“海上福州”“靠海吃海念海经”等理论“富矿”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了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等一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设“陈嘉庚精神”必修课程,将校主陈嘉庚先生“开拓海洋力挽海权”、兴学救国的蓝色梦想铭刻在一代又一代集大学子心中。融合红色思政小课堂和蓝色海洋大课堂,成立“海上流动党支部”,开展独具特色的“移动国土”课程育人,打造“船长大讲堂”“海上思政课”等特色教育品牌,厚植学生强海兴海的蓝色情怀。多年来,集美大学曾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很多成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发挥学科优势动能

培育人才启航之力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何为“工海”特色?即“工科为主、面向海洋”的办学特色。服务海洋强省,学科专业布局便是第一落点。学校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把学科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能力的优势。

“在当前国家和省市发展都瞄准海洋经济的大形势下,找准‘工海’这个发展方位和战略定位,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校党委书记沈灿煌说,学校提出的“工海”特色,就是坚持以海强校、工海融合,形成优势格局。

学校着力提高学科专业设置与战略需求的契合度,抢抓机遇,做到工科突显海洋特性,文科凝练海洋方向,并形成了“海、闽、台、侨”专业特色。当前,学校涉海专业占比超60%,涉海学科15个,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干学科,水产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培优计划,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群、水产与食品工程学科群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航运与港口物流学科群、区域经济与管理学科群等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设有“海洋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学校还新增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智慧交通、应急管理、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专业。

学校重视以涉海特色熔铸教育教学竞争力,并以辅修、微专业等为抓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学校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25个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现有水产养殖学等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四新”建设项目4项,省级10项。学科引领产教融合培养水产卓越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等项目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16项,其中特等奖3项。

纵深推进产教融合

打通人才培养全链条

产教融合搭建起了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校的合作育人平台,有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了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总体适配度,作为涉海领域产学研用综合实力强的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主动融入福建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构建,聚焦打造“海上粮仓”、建设先进临海工业基地、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培育海洋新型产业等重大专项举措,将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内容紧密围绕建设“海上福建”的行业发展需求和专业技能展开,实行“三结合”实训模式(课堂—实验—就业环境结合、学生—教师—实务部门结合、教学—实务—科研结合),逐步完善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与近千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教研合作关系,联合企事业机构共建各类研发平台超60个。

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学院、罗普特人工智能学院、数字产业学院等被立项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共建实践平台,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1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4个。现有世界上最大教学实习船——育德轮,总载重6.4万吨,每年上船实习学生700多人次。运用航海模拟器,学生可体验模拟大型船舶全任务、全功能操纵及船舶仿真驾驶;在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基础上,师生历经多年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构建了海水鱼精准营养配方体系,并研制了一系列海水鱼绿色高效配合饲料;在邮轮旅游管理实验室里,师生学习邮轮航程突发情境下应急管理知识技能,掌握邮轮旅游安全设施操作规程……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中心,搭建“校内+校外”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创新创业通识课+专创融合课+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是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基地、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

强化科教融汇赋能

助力海洋创新人才续航前行

面向海洋科技发展前沿、面向海洋经济主战场,福建省不断夯实海洋创新支撑体系,正在打造海洋创新人才集聚高地,高能级激发海洋科技创新动力。

学校高站位探索以重大平台为依托、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学校建设的福建省海工装备检测与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福建省海洋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共享平台、海洋生物资源绿色高值化利用及其营养健康功能化创新共享平台等获批国家发改委重大研发平台项目。

今年初,集美大学海工高端装备技术转移转化研究院揭牌成立。据悉,研究院的整体建设目标,是建成我国东南沿海具有影响力的海洋装备高性能制造与智能化技术平台、水动力监测与仿真中心、海洋装备智能检验技术应用创新平台。此外,海洋产业经济研究院的建设,也进一步聚焦了海洋新兴产业研究,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学校还设有福建航运研究院、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海洋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海西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

锚定海洋强省战略需求,集美大学始终以“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为坐标,“破卡点”攻关夯实产业根基,“接地气”实践激活创新动能,为八闽大地源源不断输送着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力的卓越人才。

2024年,国家重点专项“鳗鲡高质量亲本培育与人工繁育技术开发”项目课题,破解了鳗鲡产业链中的卡脖子难题——苗种的人工繁育,践行“大食物观”,助力建设“蓝色粮仓”。同年,水产学院牵头共建的“福建清流溪鱼科技小院”“福建漳州龙海对虾科技小院”“福建东山贝类科技小院”入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吸收学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做到把科研平台、项目和团队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紧扣人才发展要素,以更高站位向海聚才。

创新强师固本举措

引领保障兴海人才发展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学校坚持引育并举,采取正式入编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引进涉海学科高端人才和团队;探索师资队伍培养的新方法,将师资培养与博士后培养、师资选拔与博士后流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师资博士后管理;实施“嘉庚学者”“诚毅学者”特聘计划,出台杰出青年学者培育计划;培育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航海类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支持教师对接政企需求,选派专业人才到企业、政府部门兼、挂职锻炼。

近年来,学校实现全职院士、院士专家工作站零的突破,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3人次,省部级高层次人才330人次,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2024年,8位教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统筹推进融合发展

行业人才培养破浪出海

借助涉海学科专业优势,学校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参与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互联互通。学校被授予金砖示范单位称号,并入选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组织。已与全球130多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多个国际海洋组织开展系列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是亚洲航标培训基地、东南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基地。极地与海洋研究院、海丝沿线区域国别研究院等一批国际涉海研究机构相继成立。

作为获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具有开展台湾船员适任培训资格的院校,集美大学多次举办海峡两岸联合培养国际邮轮船员培训班,为台湾青年提供“来大陆培训—取得大陆船员适任证书—由大陆船员外派公司派遣工作”的“一条龙”服务。

“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能力,把创新成果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上,在服务海洋强省的探索实践中,彰显集大作为和担当。”校长谢潮添表示,学校将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海洋人才培养的集大模式,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集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