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林畲镇毛泽东旧居:诒燕第

在闽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座小镇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辉煌与沧桑。它们静静地躺在岁月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魅力,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今日的宁静。以其丰富的历史人文,绘就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林畲,便是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位于清流县东北部,是清流县的北大门。这里地势起伏,山川秀美,气候宜人,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革命斗争的热土。走进林畲,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从福建进入江西,途经清流林畲时,曾在此宿营。在那个寒冷的冬夜,毛泽东在林畲村的一座民房内,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却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他构思并创作了《如梦令·元旦》这首词,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当时闽西革命形势的如火如荼:“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首词不仅是对当时革命形势的生动写照,更是对林畲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如今,走进林畲,那座曾经见证历史变迁的民房“诒燕第”依然保存完好,便是“毛泽东旧居”。这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我站在旧居前,凝视着那斑驳的墙壁和岁月的痕迹,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和敬仰。

除了毛泽东旧居,林畲镇还保存着大量的革命遗址和文物。如红军衣冠冢、红军夜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它们都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

在林畲镇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有的是普通农民,有的是知识分子,有的是商人......但无论身份如何,他们都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曾家一门三烈士的故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曾家原是林畲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但在革命理想的感召下,一家五口人全部参加了革命。然而,在反动势力反扑的白色恐怖中,他们中的三位英勇牺牲,只留下一座衣冠冢作为亲人的一个念想。如今,曾家的后人依然守护着这座衣冠冢,传承着家族的红色基因。

在闽西,红色印记数不胜数。走在林畲,就总让我想起我的家乡,那个距离林畲镇一百多公里的连城县新泉古镇,因为这里同样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热土。

新泉镇,位于连城南部,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红色资源同样丰富,革命遗址和文物同样珍贵。新泉整训旧址、红四军前委机关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旧址......这些遗址和文物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也传承了革命精神。

新泉整训是红军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1929年12月,红四军在新泉进行了为期10天的整训。这次整训不仅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也奠定了红军的建军原则。新泉整训旧址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在新泉的街头巷尾彳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那些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斗的身影,俨然就在眼前。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不畏牺牲,英勇前行。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新泉人民不断前行,也成为新泉镇独特的红色底蕴。

林畲与新泉,它们是交相辉映的红色画卷。

两座小镇地理位置不同,它们的红色历史和人文底蕴也各具特色。林畲镇以毛泽东旧居和红军衣冠冢为代表,展示了那段岁月中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而新泉镇则以新泉整训旧址和丰富的客家文化为代表,展示了红军的建军原则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两镇之间的红色联系不仅体现在历史遗址和文物上,更体现在两镇人民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上。无论是林畲镇的曾家一门三烈士还是新泉镇的无数革命先烈,他们都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革命史诗。这些史诗不仅激励着两镇人民不断前行、奋发有为,也将成为两镇之间深厚友谊的纽带和桥梁。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林畲镇和新泉镇都在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两镇充分利用自身的红色资源和文化底蕴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产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民俗活动和旅游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站在岁月的长河中回望过去,一个个红色小镇如同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红色画卷,在闽西这片红色土地上熠熠生辉。

时光深处,那一抹不灭的红色印记......(杨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