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老区村的新故事
红色,历史赋予福建的鲜明底色,闪耀新时代。
文ㅣ张金川 廖珍妹 郑江洛 龙敏 王婷婷 甘叶斌 蒋丽英 雷朝良 林榕生
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
中国工农红军入闽、才溪乡调查、松毛岭战役、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等许多重大党史事件都发生在福建。在中国革命史上,福建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
许多重要领导人和革命先辈,都在福建战斗和生活过。毛泽东先后八次入闽,写下《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全省10余万人参加红军,在册烈士5万多名。
福建全省共有70个革命老区苏区县(市、区),有3600多个革命基点村。按2012年全国革命遗迹普查统计,全省共有2683处革命遗迹,居全国第6位,各市、县(区)都有红色资源。
红色,成为历史赋予福建的鲜明底色。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福建人民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赢得了二十多年“红旗不倒”的美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宝贵的红色精神。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福建人用红色记忆砥砺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心,凝聚奋进力量,努力将这片革命先辈们为之奋斗、牺牲的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八闽大地上,一个个老区村的新故事就是生动的写照。
东升村的一棵树
海峡花卉集散中心的建设及使用,更是让东升村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谈及村子的发展,漳州市漳浦县长桥镇东升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黄惠民感叹道。
东升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2009年在东南花都和海峡花卉集散中心的带动下,村民陆续开展花卉苗木种植,实现了革命老区村向花卉苗木基地的完美蜕变。
走进东升村看到,一排排花卉苗木,长势喜人;一栋栋农家独栋小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木点缀,景色宜人。
昔日革命老区村,瞄准“一棵树”种植,逐渐实现了“产兴民富”,才有了今日的高颜值村貌。官方数据显示,如今,东升村90%的村民从事花卉产业,种植规模逾3000亩,年产值逾1亿元(人民币,下同),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万元。
“十年来,东升村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苗木业。”黄惠民说,全村1280人,每家每户都有小车开了;除在村中建新房外,不少富裕的村民还在漳州市区买房或投资。
东升村民风淳朴。黄惠民说,户与户之间,不少自发合作种植,也未订立合同,大多靠信任合作,生意红火。
这个老区村已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省级文明村、市级富美乡村等30多项殊荣。在黄惠民看来,东升村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和抓住机会的成果。
上个世纪,东升村大量种植果树,可易受台风、霜冻等自然灾害影响,收入不稳;村民靠着“花果山”过着紧日子。后来,该村改种桉树等经济林,效益高了,可对水源造成影响。2010年开始做花卉苗木种植至今,终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村民有地的,可出租,也可自己种植,一亩土地每年租金就有三五千元,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黄惠民说,外出务工也有收入,如此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
出生于1986年的村民蓝智强,自产自销做苗木七八年,拥有了一家自己的园林公司,现在年纯收入近百万元。像他这样的,村里还有十几二十个。
东升村的苗木主要用于城市街道绿化和小区绿化等。蓝智强认为,自己从事花卉苗木的直接原因,是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就坐落在本村,他觉得机不可失,本村人更要抓住。
2012年投入使用的海峡花卉集散中心,是“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总规划面积4000亩,现入驻企业192家,引进花木品种三千多种。
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就在东升村,该中心负责人刘志凌见证了东升村的发展变化。他说,在集散中心外还建有很多生产基地,带动了包括东升村在内以及周边10多万农户的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衍生了物流配送、金融服务、资材贸易、住宿餐饮等相关配套产业。
目前,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入驻企业以“展示交易窗口+生产基地”模式合作,苗木供应国内为主,还出口日韩、欧洲多国等。刘志凌称,中心还入驻7户台商,开展新品种试种、改良和先进管理理念传导等。
刘志凌说,该集散中心现已成为境内外客商来闽采购苗木的首选之地,年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带动周边花木生产5万亩以上,极大促进漳州乃至福建省花木产业发展。
东升村村民种植的苗木。
月岭村的“一条鱼”
“可以说‘一条鱼’带动了整个老区村的发展。”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月岭村的淡水鱼养殖大户韩少清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月岭村是革命老区村,曾是红军进漳路线途经的村落之一。该村所在地天宝镇更是盛产香蕉,“天宝香蕉”还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月岭村植被茂密,全村2100人,村民早年以水果和蔬菜等种植业为主。近年来,韩少清和弟弟韩少勤瞄准村内水域面积大的自然优势,专心致志养殖“一条鱼”,带动全村一半人搞淡水养殖,村民们致富,实现了“年年有余”。
目前,他们兄弟俩养殖了淡水石斑鱼、禾花鱼、红罗非鱼、鲳鱼、清江鱼、草鱼等20多个品种。还成立食品公司,主要做水产品冷冻加工。哥哥负责在村里养鱼收鱼、弟弟全国各地卖鱼。
据韩少清介绍,养殖逐渐步入正轨后,为整合资源,在自己的公司成立之前,兄弟俩先是在2017成立了漳州市芗城区众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500万元。现有社员70多人,水产养殖基地2300多亩,年产量2500多万斤,实现年销售收入2.2亿元。
“淡水养殖,鱼苗和饲料成本是重头,尤其饲料最花钱。”韩少清称,村民暂时没钱买怎么办?为此,他们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合作社架起了公司与农户的桥梁。
“鱼苗和饲料,都可先预支给村民,待村民把鱼养大后,用鱼抵扣饲料钱即可,村民也无任何投资负担。”韩少清说。
在需要资源和资金的时候,也可利用社员资金共同扩大投资,带动群众新增养殖、增加群众收入,这一模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和政府的肯定。据介绍,2020年底,该合作社被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评为“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不久前,韩少勤邀请了一位从事鱼苗培育的台商来自家鱼塘参观指导。他们兄弟俩瞄准市场需求,决定养殖台湾刺鳅鱼苗。“刺鳅这种鱼肉质好,养大一条有三四斤,国内市场价格高,前景很好。”韩少勤说。
村民养鱼不仅资金不用愁,打工也有着落了。村民韩金贵在韩少清的企业负责和饲料厂对接饲料、去鱼塘抓鱼工作。
“我一年的收入有十几万元。而公司高峰期有100多个村民上班,也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韩金贵说,不仅如此,鱼的全身都能利用起来,鱼内脏可以用来养胡子鱼,红罗非鱼的鱼鳞还可以卖,做成胶原蛋白。
在月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韩佳斌看来,村民养鱼致富了,真的要感谢这个水产养殖合作社及韩少清兄弟二人。
“以前种香蕉还要愁销路,现在合作社统一送鱼苗、送饲料,统一销售,还有技术指导、检疫检验。”韩佳斌笑道,村民只要养好鱼就行,连加工也不用愁。
月岭村淡水鱼养殖大户韩少清介绍红罗非鱼的养殖情况。
俞邦村的金鱼草花海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吸引众多游客打卡留念。
常口村的山水画
“我们实现了不砍柴也能致富,空气也能卖钱。”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党委书记张林顺对记者说。
30年前,这个小山村被称为“三无村”,没有一条宽敞的水泥路,没有几幢新楼房,没有几盏能亮的路灯。如今,常口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村居错落有致,村容整洁有序,宽阔的河面上皮划艇快速穿梭,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美丽山水画的“新画卷”。
近年来,三明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推进碳票、林票等制度创新。
2021年5月18日,时任常口村党支部书记的张林顺代表全村领取了一张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首张林业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亩生态公益林的12723吨碳汇,就地实现流转和收储。“我们村一棵树没砍,靠‘打包卖空气’就挣了14万多元” 张林顺说。
三明是中国绿都,全市森林覆盖率78.73%。目前,三明已有211个村开展了林票实践探索,制发金额1.63亿元,惠及村民近1.57万户、6万余人,所在村村集体收入每年可增加5万元以上。
在沙县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不少林农赶来办理农村产权交易、抵押贷款等业务。沙县区副区长夏永福说,该中心主要为土地信托流转提供交易平台;同时也是林业服务中心,主要为林农、林业、林改提供“一站式”服务。
“林票”改革,三明不断探索与实践。如何实现“不砍树、也致富”?夏永福说,依托70万亩左右的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一方面结合沙县小吃产业,推广种植小吃配料中药材,发展林下经济;另一个方面发展森林人家、森林旅游等康养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俞邦村的小吃大产业
沙县许多人都外出做小吃。因此,沙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出台扶持政策,培育了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三明以沙县小吃闻名于世。2021年,沙县小吃产业的年产值已超过530亿元,带动了30多万人就业,沙县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0多元。
在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的俞邦村,不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实现盈收。该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热气腾腾的蒸饺、扁肉、拌面、炖罐等著名沙县小吃香气四溢,以它们为样本的卡通形象标识绘制在街边白墙上。
村民俞其宝就在自己的家门口经营起了沙县小吃生意,他告诉记者,生意好时,光是扁食一天就能卖出三四十斤,一斤约十几碗;旺季时,一天的营业额能达到五千元左右。
他在全国多地开过小吃店,这两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去年回到家乡和父母一同开店,“既减去了店租压力,还能照顾年岁渐长的父母。”他还构想在村里建一个草莓采摘园,发展游客采摘旅游项目。
俞邦村金鱼草花海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吸引众多游客打卡留念。
沙县小吃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徐振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村内现在建设的配套旅游民宿有两百间,还计划在花海之中建设观光火车。
以沙县小吃产业为基础,沙县完善旅游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沙县区夏茂镇党委书记张卫华说,俞邦村将在耕读研学、生态休闲、小吃体验等领域发力,带动村民发家致富,让青山绿水真正成为“无价之宝”。
2021年,俞邦村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村财收入31.7万元,较上年近乎翻番。俞邦村村民人均年收入28320元,同比增长20%。
村民俞其宝在自己的家门口经营起了沙县小吃生意。
松洋村的“金饭碗”
盘山而上,来到宁德福鼎市贯岭镇松洋村,只见群山绿意盎然,田间硕果满园,道路越走越宽。
松洋村位处福鼎城郊,系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总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00亩,山林8300亩。过去,松洋村主导产业不明确,人口大量外流,是一个相对贫穷的村落。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该村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域开阔,土壤肥沃,生态环境好,产出的福鼎白茶、槟榔芋、水果和蔬菜品质上乘。”松洋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曾呈祥说,村里积极引导大家“靠山吃山”。
为此,松洋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茶园改造,建设生态有机白茶基地,多品种发展特色种植业,同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要致富,先修路。松洋村原有道路狭窄,出入福鼎城区需走15公里山路,成为该村发展的一大局限。
曾呈祥说,经过筹划,松洋村多方筹集资金,实施“四好农村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历时两年多建成一条入城新道路,并亮化路灯,为乡村发展打开局面。
天蓝、水清、地净、村美、路通、产业兴,小山村“活”了。沿着村道前行,福鼎市金明赐家庭农场内,成片菜苔迎来成熟期,工人们正忙碌采摘、分拣,及时供应市场。
农场负责人金明赐说,农场向村民承租土地轮作六季种植不同蔬菜,做优特色产业的同时,带动十几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松洋村山坡一拐弯处,工人们加紧建设观景台。松洋村乡村振兴指导员陈锡鹤说,计划将原来的荒地充分利用起来,然后规划建设一个观景台,并配套装饰、绿化、停车场,打造成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打卡点”。
有风景、有文化、有故事,松洋村正全面整合山水林田、青莲文化、民俗乡风等特殊元素,串点成线,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并配套建设多个生态停车场和旅游公厕、村口村标、医疗站等,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实现从“美丽资源”到“美丽经济”的转变。
贯岭镇驻村干部阙昌斌表示,将通过建设百亩蔬菜园、百亩水果采摘园、千亩茶园、千亩栀子林等“两百两千”产业带,大力延伸松洋村茶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2022年村财突破50万元,并争取在三年内突破百万元。
松洋村村景。
龙潭村的文创风
走进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古朴的老宅错落有致,随喜书屋、初见酒吧、八扇厝、其祥居等艺术空间坐落于溪流两岸,孩童河边嬉戏、游客咖啡馆里悠闲聊天,享受古村慢生活。
“‘新村民’的到来为我们村找到了振兴的新路径。”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对这几年来家乡的变化感叹称,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生活理念,还掀起了文创浪潮,成功将龙潭村从“空心村”变身为“聚宝盆”。
陈孝镇口中的“新村民”,指的是艺术家林正碌的文创团队。几年前,龙潭村还是一个常住人口不足200人的“半空心村”,因人均耕地少,之前村民纷纷外出务工,许多老宅年久失修,只剩断壁残垣。在屏南引进人才政策的支持下,林正碌的文创团队在龙潭村探索以文创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
2017年10月,在屏南县双溪镇学习油画的蔡圆圆,来到龙潭村复办的龙潭小学支教,教授语文。支教结束后,蔡圆圆和男友租下古厝,内部翻新改造成民宿和自己的工作室,并于2020年9月对外开放。
“龙潭村山清水秀,我也喜欢画画和写作,将自己的热爱融入生活和事业,兴许还能创造不一样的可能。”在蔡圆圆看来,有互联网的“加持”,年轻人在农村创业其实很有前景。
人才落地,还需“金力”加持。屏南县创新推行“古屋贷”,用金融“活水”支持来屏发展的文创人才。在“古屋贷”推出后,已有28个文创人才(团体)以文创村古屋的经营权作为抵押担保条件,向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720万元。
同时,创新采用老屋认租、古村修缮和小型项目管理等模式,将残旧老屋修缮转型为居住、运营、创作、文娱多功能融合的各类民宿、工作室和文化艺术中心等,为文创人才实现“在生活中创作、在创作中发展”提供了空间条件,并为古村落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开通了文创出路。
机制的变革与创新,陆续引来专家团队驻村实施文创项目,推进以龙潭、漈下、双溪、厦地、前洋、前汾溪等村落为代表的东北、东南、西南三条文创乡村带建设。“既要让文创人才在古屋中绽放创新活力,还要让他们在产业发展中释放文创动力。”熙岭乡党委书记张宜世表示。
为进一步发挥文创人才助推乡村振兴作用,屏南县根据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数字经济等板块打造“文创+N”模式;制定《关于“新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试点方案》,发挥文创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实现新村民与老村民融洽相处、共建共享,提升新型村居治理水平。
一批批文创人才就地安居创业,掀起一股股“文创风”,屏南乡村由内而外呈现“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之势,2021年至今,屏南县文创农产品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乡村旅游创收40余亿元。
文创赋能龙潭古村,汇聚振兴新动能。
三万里村的“文旅新玩法”
“该馆由一座老旧残破的青砖房,改造为集红色历史展示、革命精神传播、党建教育学习等现代展示功能为一体的红色记忆馆。”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乡三万里村包村干部林飞龙对记者说。
走进三万里村,就看见村口伫立着一座红色记忆馆。该馆成立于2020年,馆内展示、回顾了中共闽东北特委和闽东北军分区发生在屏南的革命斗争史实;并利用现代多媒体互动系统和声光系统,结合艺术创作的群雕,生动再现革命故事。
林飞龙称,该记忆馆是三万里革命老区基点村转向红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乡村改造的一个典范,被列入闽东红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线路之一。
三万里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红色历史悠久,抗战时期全村老少几乎都参加了革命,老一辈革命家饶守坤、黄立贵、左丰美、陈邦兴、王助等都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
近年来,随着屏南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三万里村打破传统方式,推出“文旅新玩法”:充分挖掘红色革命史,整理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战斗纪实、精彩故事汇编成书;新建红色文化广场、军号吹响三万里和瞭望台等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导的景观工程项目。
此外,精心收集红色文物,办好红色文物记忆展示馆;沿着红军战斗的足迹,打造一条自万安桥(长桥)—柏源—鹫峰禅寺—三万里—山峰—仙山牧场—芳院—罗沙洋的屏南南部红色精品旅游线路,融入以白水洋·鸳鸯溪为龙头的全域旅游规划。
三万里村全村耕地面积769亩,林地面积7538亩,共有90户307人,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蔬菜、板栗、毛竹、猕猴桃等谋生。早年该村因交通滞后、信息不灵等原因,一度停滞不前,年轻人多数外出发展,村子成为了路下溪畔闻名的“空巢”村。
在打造“特色红色小镇”的同时,三万里村加快产业发展。2019年,该村建设花卉基地,在种植多肉植物的基础上,引进新品种“金珠伞”,现在家家户户都种植花卉,花卉产业逐渐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一名村民称,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村子也变得漂亮了。
三万里村坐落在素有“南方万亩草场”之称的仙山牧场脚下。仙山牧场现有面积约3万亩,海拔1260米,是避暑、疗养、度假、采药、钓鱼、生物考察等专项旅游的好场所,被誉为“北方少有、南方仅有”的高山牧场。步入其中,牧场山地缓坡起伏,牧草丰茂;千姿百态的黄山松点缀其中,令人称奇;山上还有仙山湖、李生岩、聚仙岩等景观,格外迷人。
瞄准牧场的绿色自然景观、独特的高山环境和红色文化基因,屏南县高标准建设仙山,将仙山建设成汇聚红色文化、研学教育、森林康养、文化旅游、休闲旅居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森林康养、研学度假”目的地。
牧场美景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成为三万里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2021年,三万里村村集体收入12.59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66元。通过开展“红色文旅”“党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庭院经济”等形式,乡村发展势头看好。
路下乡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甘玉莺表示,该乡将继续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金珠伞观赏性植物、多肉植物和猕猴桃的种植;同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同仙山牧场串联起来,打造“特色红色小镇”,融入屏南县全域旅游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三万里村红色记忆馆。
西际村的红绿交响
“今年的蜜桔长势不错,会是个丰收年。”5月的西际村,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橘林生机盎然,刚从橘林巡山回来的余安增喜上眉梢。
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的西际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柑橘专业村和革命老区村。近年来,西际村启动柑橘优化工程,全面优化高位嫁接、病虫防治、配方施肥等环节,不断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红色文化+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的幸福路。
余安增是西际村的蜜桔种植大户,种蜜桔近40年。种了约80亩蜜桔的他告诉记者,今年还没长芽就有人来订货了。
西际村特有的红壤和地理优势,使得所产蜜桔具有皮薄、化渣好、甜中带微酸的特点。同时,由于其早于全国同纬度产区半个月左右成熟的优势,西际蜜桔在市场上很走俏。
自2018年起,西际村每年都举办“橘颂三元”柑橘采摘节,吸引游客超万人,进一步扩大了西际蜜桔品牌知名度。其市场批发价也一路“水涨船高”,今年仅订货价就比去年批发价每斤涨了约1元。
据西际村第一书记陈敏芬介绍,西际村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柑橘,村民们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通过荒地种果、科技兴果、市场旺果等形式,把柑橘产业做得一年更比一年好。
近年来,该村通过实施“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农业协会+农户”等多种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统一包装的西际柑橘产销模式。2021年,全村柑橘种植面积5600亩,产值约4500万元,人均5.5万元。
余安增告诉记者,去年种植蜜桔收成近40万元,蜜桔已成为他们一家的“摇钱树”。如今,余安增小孩已在厦门买房、成家立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西际村曾是红军情报传递、信息联络、紧急物资输送的重要转运站、中转站,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近年来,当地政府着力不断挖掘西际村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开展“桔王争霸赛”“农民丰收节”等活动,让村里红色旅游的发展迎来了新契机。
目前,西际村有保存较好的工农红军物资转运站旧址、余宁助红军客栈旧址、武斗士打铁铺、西际乡苏维埃政府、党支部、农会旧址、红军泉等革命遗址遗迹。陈敏芬说,在政府部门指导下,村里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正积极打造集“吃、住、行、游、学、娱”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体验。
如今,来西际村研学、团建的游客络绎不绝。嗅到村里乡村旅游发展商机的余作平很早就开始谋划,他于6年前看到来村里采购蜜桔的客商日益增多,便开了一家餐馆,主要经营土鸡、土鸭、米粿等特色美食。
“现在游客来这里,除了可以体验采摘桔子外,还可以自己做米粿,品尝农家菜,吃完饭可以参观红色景点和天然景区,呼吸新鲜空气,体验更丰富了。”余作平说,西际村已成为许多人的网红打卡点,由于口碑还不错,现在用餐都要提前预定。
西际的发展结出累累硕果。该村成功申报为福建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明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西际蜜桔”荣获全国桔柑协会年会金奖,并于2020年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西际也建成柑橘批发交易市场、全国柑橘标准园,还通过“跨村联建”带动周边的高山村、龙泉村一起发展柑橘产业实现致富梦,产品远销上海、浙江及东南亚市场。
西际村里的红色遗址。
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的西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