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我市召开“全员争优、全域争先、全面争效”——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奋力谱写“宁德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乡村振兴专场。市农业农村局通报乡村振兴工作总体情况,市委组织部介绍我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市文旅局介绍我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从会上获悉,2023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战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为目标,大念新时代“山海经”,狠抓生产保供给,巩固成果守底线,统筹协调促振兴,“三农”发展形势持续向好。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持续构建特色产业“八个一”发展格局,今年上半年,我市超额完成春、夏粮播种面积任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95.45亿元,增幅位居全省第二。抓实落细监测帮扶,巩固脱贫成果,2023年以来,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4.2亿元,扶持1.92万户脱贫户发展生产,帮助2.63万名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实施人居环境分类晋级行动,落实1000个以上强村富民惠民项目,推动更多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工程向乡村倾斜。持续优化资源配置,落实新时代山海协作、“老少边岛”等支持政策,有效改善乡村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城乡融合。不断完善“一书记三大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党建联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年轻干部“四下基层”等工作机制,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融合,在全省首创的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机制,累计实现流转5亿元、融资187亿元,惠及10万户以上农户。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及组织部门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持续用力推动组织、干部、人才各要素向乡村汇聚,为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凝心聚力、强基固本。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1个实施意见”“10条措施”,完善县乡村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牢牢把握“人”这个关键因素,落实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8条措施”,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派到乡镇任职。深入实施“头雁引领”行动、“能人回引”工程,动员吸引1400多名有见识、能干事的在外能人回村任职;推动党支部“达标创星、晋位升级”,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人文相亲”的农村区域成立173个片区联合党委,覆盖全市1/3的行政村。推动集体经济“强村共富”,年收入20万元以上村达66.6%、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31.9%;推行“支部领办+”模式,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571家、互助孝老食堂640家。组织812个市县机关单位与乡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发动361家非公企业挂钩帮扶418个村。推动特色产业链上的企业、乡村党组织、要素保障部门开展联建共建。

  文化和旅游部门大力实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工程,繁荣特色乡村文化,有力赋能闽东乡村振兴。积极保护乡村文物资源、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以来,争取上级文物保护资金3365万元,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43个;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16.3万元用于非遗保护传承,建设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等阵地57个。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十百千万”目标创建,成功创建10条文化带、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120个、乡村文化队伍1235支、乡村文化骨干10399名;建好用好文化阵地,持续提升134个文化站、200个重点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效能,适应群众文化新需求,建成一批书房、特色街区、乡村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千场演出进万家、文艺星光遍闽东”文艺展演2200余场次,大力培育村晚、村BA等群众文化品牌,5个乡村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精心创作《鸾峰桥》等一批乡村文艺作品;统筹资金12.49亿元实施乡村旅游项目964个,建成“金牌旅游村”112个,6个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施文旅经济提升“十百千”工程,推出宁味千鲜、宁韵百宿、宁秀百村、宁来畅游、宁派好礼等“+文旅”新供给;建设东南沿海最美滨海风景道,开通“澳内游”“海上逐日”旅游航线。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记者 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