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白沙镇俯瞰图。

8月26日,在新罗区白沙镇营岐村茯苓种植试点,工人们正忙着在松树蔸旁,削皮、挖坑、放菌棒......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们最新的种植技术就是在松树兜旁种植茯苓,茯苓可以吸收松树蔸的营养,更加快速的生长,让松树兜‘变废为宝’,像这样的大树蔸的菌棒刚放置三天已经长出菌丝,将来可以长到100斤右的茯苓。”龙岩市新罗区泰莱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廖斌说。今年初,廖斌在镇党委镇府的带领下,多次走出去考察茯苓产业发展前景,学习茯苓种植先进技术。在考察学习中,廖斌了解到茯苓投入少、收益高、种植周期短并且见效快,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且适合山多林广的白沙镇,为此值得一试。说干就干,今年7月,他便带头示范,在营岐村投资近150万元,开始了茯苓产业种植之路。

“我是土生土长的白沙人,白沙林业资源十分丰富,且气候条件与土壤都很适合种植茯苓,目前已经种植了1000亩,已经陆陆续续出菌,预计三个月左右开始结苓。”廖斌说。

“新罗区积极探索‘松树疫木防治+茯苓种植’模式,通过发展林种植茯苓产业,有效破解了林业资源既要保护好、又要促农增收的难题。目前,全区共有7个镇14村发展林种植茯苓产业,面积达8000多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用实际行动加快‘两山’转化的脚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和社会效益三赢。”新罗区副区长吴如荣说。

不负青山,“种”出乡村新风景。新罗区地处玳瑁山与博平岭交汇处,九龙江与汀江的分水岭地带,境内山峦叠嶂,山岭与河谷、湖泊相间,全区林地面积333.73万亩,森林覆盖率79.80%。近年来,新罗区坚持以产业兴旺为抓手,“立足特色、盘活资源”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山水农林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目前,全区果树种植面积2.93万亩,其中百香果种植约6200亩;茶叶产量1000吨、产值约5070万元,其中生态果茶园建设6576亩,占比全区茶叶种植面积的83.5%;食用菌菌包950万袋、鲜菇产量5590吨、产值3354万元。

同样,在白沙镇罗坪新村,“茶油飘香”的故事正在演变为乡村振兴的大文章。近日,在白沙镇电气化公共榨油中心产业发展帮扶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进行主体建筑砌砖作业,施工现场如火如荼。

白沙镇山油茶种植面积约1.5万亩,年产量约8万斤。主要分布在半岭村、官洋村等26个村。为改变分散生产,效益低下的现状,白沙镇以油茶为媒,抢抓国家电网对口支援机遇,投资近500万元建设白沙镇电气化公共榨油中心产业发展帮扶项目。据介绍,该项目规划建筑面积1630多平方米,建成后,将整合全镇约1.5万亩油茶资源,延伸油茶产业链,促进带动白沙特色农副产品流通销售、综合利用、休闲旅游等一体化发展,实现产业增值,为乡村振兴助力。

“对于农民来说,过去栽种油茶,生产茶油都是‘跟着感觉走’,产量低,急需找到一条科学、高效的路子。建设电气化榨油中心建成后将示范带动白沙镇茶油规范化生产,助力推进茶油精深加工。”该镇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福城说。

做活好山好水的故事,不仅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新罗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缩影。吴如荣表示,新罗区将进一步创新机制,围绕“一米一鸭一花生”(“福香占”大米、龙岩山麻鸭、龙岩花生)本土特色农产品,着力推进林下经济扩面、提质、增效,不断拓宽“两山”双向转化通道,开创乡村振兴美好“钱”景。(通讯员 温连光 林旖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