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区白沙镇罗坪村,山高地险,峭壁悬崖,古木参天,茂林蔽日。涧流蜿蜒曲折,山脉连绵不断。这里是万安、白沙、雁石的交界处,四周村庄经此都要过一条陡峻的长岭,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军事关隘。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这里是革命根据地中心、闽西南第一作战分区司令部驻地。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闽西南红军游击队与党中央完全失去联系,环境极端险恶。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方方等人带领战士、依靠群众,与数倍甚至几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建立和扩大了游击据点,粉碎了敌人多次的“清剿”,胜利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5年4月赤寨会议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了四个作战分区。罗忠毅任闽西南第一作战分区司令员,方方任政委,领导第一作战分区在龙岩、连城、宁洋三县边区活动,部队分散向外发展,艰苦转战,开辟新的据点,重建根据地。

6月上旬,由于国民党军开展的“清剿”,老的革命基点已无法立足。第一作战分区司令部在溪口一带山上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在大罗坪、上下扁岭坑、蕉营坑、赤高坪等开辟新据点;司令部移驻大罗坪上寨。不久,方方、罗忠毅等率领红军部队进驻罗坪村,开辟以大罗坪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在岩连宁战斗过的开国少将何志远回忆:那时,争取土匪的工作是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来到这一地区后,以部队武装为后盾,与土匪以礼往来,以义说服,逐渐和他们建立起了有条件的友好关系。方方政委曾亲自与土匪谈判,向土匪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不受国民党收编;第二,不征收群众的保护费;第三,不强奸妇女,不摧残群众。土匪都接受了,还给我们让出一些他们的地盘。于是,司令部在大罗坪一带驻扎下来,逐渐开辟了以大罗坪为中心的新支点。

1935年7月下旬,第一作战分区在“土匪阿哥”的配合下,在雁石至白沙公路上伏击国民党第十师一个通信排,缴获8支步枪、几担服装和机密文件。有了“土匪阿哥”的配合,红军游击队较以往更加行动自如,游刃有余。

8月,第一作战分区司令部及其所属的红九团二营、明光独立营、红十七团、十八团余部和岩连宁游击队,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展开了反第二期“清剿”的英勇斗争。中旬,敌军第十师三个团从白沙、雁石、溪口同时出动,三路合击大罗坪、石城歧、蕉营坑、赤高坪一带,司令部获悉情报后,指挥部队转到外线隐蔽待机,使敌扑空。

红军部队前后在大罗坪住过三年时间,最多时住过几百人,这里的碉楼和罗氏宗祠都曾住过红军部队。部队与群众同甘共苦,休戚相关,非常融洽,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帮助过红军及其在地方工作的人员,对革命事业作了重要的贡献。

1935年4月闽西南第一作战分区成立后,收集了闽赣军区被打散的红十七、十八团的40多名伤员,亟需找一个安全可靠的地点来治疗。“通过老百姓的关系和土匪头结拜兄弟,吃血酒,订盟约,土匪把占据的地方让出一二个小村庄,给我们作疗养所”“我们的伤病员搬到的时候,‘土匪阿哥’特地杀了一头猪来慰劳。把伤病员安置好了,我们才放下心来。从此,我们的行动更加灵活了。”方方在《三年游击战争》一书中回忆道。

1936年3月,原红十八团连指导员、时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分区一支队指导员的何志远,在龙岩、连城交界的马池塘战斗中双腿受伤,两个多月后转移到大罗坪。

何志远在《游击岩连宁》中回忆:“这时,我们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游击根据地。在大罗坪附近的山上,分区建起一个伤病员养伤地,有十几个人在这里养伤,并有一个炊事员做饭。我被安置在这里继续养伤。大罗坪的群众非常好。他们每逢一次集,就送一次米到我们的预定地点。有的群众利用到田里干活的机会,把米放到联系好的地方。有个叫罗木旺的群众,负责给部队购买米、盐、油和军用品。他一次无法买很多,就分散叫老百姓买,再收集起来送上山。红军打胜仗缴获的战利品,带不走的全分到老百姓家中掩藏,以后再来取。”

大罗坪是红军游击队创建根据地的中心,红军部队曾先后在此设立寮、站、厂,作为工作生活的必备。

第一作战分区开会办公寮设在罗坪上寨罗氏祖祠、碉楼和冻脚竹林,当时分区机关、龙岩中心县委、岩连宁县委、岩东区委等都曾在这里部署工作。这里是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分区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方方、副司令员丘尚聪、副政委温含珍、参谋黄治平、第一支队长刘汉等以及机关工作人员的住地。他们经常一住就是20多天,这里成为三年游击战时期的后方指挥部,安全可靠。

红军伤兵寮设在距村落四五华里的抬头隔竹林里。伤病员不能跟随部队行动的就留在寮里医疗休养。最多时,曾住过20多人,也有连、排干部。当地群众帮忙采办药物,协助医务人员提供治疗护理。

红军被服厂设在石冻窟竹林。由部队中选出会缝纫的人在这里工作,制成的衣服送到前、后方部队使用。村中吴清銮等妇女,也去参加缝制。

罗坪村人民勤劳质朴。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同共产党和红军保持密切的关系,建立了一个10多人的联络站,由罗宗贵、罗木旺主持,联络站设在仑仔厝,站里每天有人轮流值班,负责接头。罗宗贵、罗木旺、罗元周、罗村荣、罗木香、罗木瑞等还组织了一个游击武装小组8人,配6支枪。平时在家种田、做纸,战时配合红军行动,带路、抬担架等等。

国民党企图困死山上的红军,封锁检查很严。罗坪村革命群众在白沙墟上采购了红军部队、伤病员和干部日常需用的物资后,返回途中须经过有敌兵岗哨检查的白沙浮桥头,他们便将采购的物资暂放在白沙村尾(下土楼)的农家里,然后趁夜间绕白沙溪尾涉溪过河,挑回大罗坪交给红军。

“大罗坪的群众非常好。”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山东军区政委的何志远回忆大罗坪养伤的经历时说,三年游击战争,人民群众和红军真是鱼水情深心连心。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才能一次次地打破敌人的“清剿”,将革命的星星之火保存下来。何志远将军还为罗坪村民写有证明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罗坪村的革命“五老”人员有10名:罗瑞荣、罗贞荣、罗元周、罗香英、罗利茂、罗木香、罗永香、罗进金、罗佳全、吴清銮(女)。

时光荏苒,如今罗坪村已经整村搬迁至白沙集镇,老村子已空置少有人烟了。这个曾经的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永远存留在史册中,那段艰苦的历史,像罗坪古村依然挺立山岗的碉楼,历尽风霜,高高耸立!(符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