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下的筼筜湖  记者 王毅 摄

曾经的臭水湖蝶变为“城市绿肺”,不仅见证着厦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更折射出城市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之变,为推动海湾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春天来了”

筼筜湖原本是深入厦门岛的一个内湾渔港,与海相通。“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筼筜渔火”曾是厦门著名的“老八景”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今年81岁的张益河,曾任厦门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他说,20世纪70年代初,在“全民以农粮为纲,千军万马垦筼筜”的历史背景下,渔港因筑堤而成了封闭的内湖。到20世纪80年代,造纸厂、制革厂、电化厂等125家企业沿湖而建。

当时,市政设施基础薄弱,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湖导致水质急剧恶化。张益河说,沿岸居民甚至总结出“规律”:化工厂排的污水,冒着白色气泡;如果是酱油一样的颜色,那八成是酿酒厂和橡胶厂的污水……

不堪重负的筼筜湖发黑发臭,深深刺痛了厦门人的神经,治湖也成了大家最盼的事。

作为一名治污参与者,张益河深知其中的难处:“截污、清淤、建污水处理厂,样样都要钱。可厦门刚刚成为经济特区,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当市民发出“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之问,政府也在思考“要不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道课题。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深入调研,认识清醒:“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坏来进行另一方面的建设?我自己认为是很清楚的,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

很快,他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会议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治湖方针,还提出“市长亲自抓治湖”,明确“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

“当年拿出1000万元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全市一年基建投入的1/10。”回忆往事,张益河激动不已,“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也成立了,大家都觉得,治理的春天来了!”

打响硬仗

春天来了。可治湖工作千头万绪,该从哪儿抓起?

遵循20字治湖方针,从1984年至2023年,厦门对筼筜湖开展5期综合整治和正本清源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20亿元。

筼筜湖保护中心规划建设科科长陈文阳介绍,第一期综合整治修建了西堤闸门,还建设2.7公里导流堤,利用潮汐水位差引潮入湖。纳潮闸打开后,一天进水量可达130万立方米,以380万立方米的库容计算,3天就能完成一次水循环。很快,筼筜湖上迎来一场久违的龙舟赛,不久后还举办了世界F1方程式摩托艇比赛。

此后,各期综合整治同样以此为治湖圭臬——依法治湖强“筋骨”,不断推动制度随治湖推进而升级;截污处理除“病根”,关停与外迁环湖周边全部工业企业,修建污水厂和实施环湖截污等工程;清淤筑岸治“顽疾”,坚持每10年进行一次大清淤,并修筑环湖林荫步道;美化环境提“品质”,采用工程造林方法在湖区引种红树植物,同时沿湖兴建公园绿地串联城市公园。

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这些年来,筼筜湖从点到面、从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逐步实现“湖水基本不臭”“晴天污水不入湖”“汛期污水不入湖”。

群众满意度提升,但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今年6月初,筼筜湖南6^#排洪沟改线及周边弯角区优化工程开工,意味着第六期综合整治工程启动。”陈文阳说,项目完成后,将有效解决相关死角区水流慢、水质差等问题,湖区总体水动力更强。

30多年如一日综合整治,筼筜湖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逐步丰富。据了解,原来湖中的水生生物只有厌氧细菌和耐脏的攀鲈鱼,如今单是游泳动物就有近70种,此外还出现了对水质要求较高的海龟、本地小鲨鱼和中华鲎等。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介绍,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借鉴,厦门市还规划实施了西海域整治、五缘湾综合治理、环东海域综合治理、岛外九大溪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大型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均取得丰硕成果。

筼筜湖治理工作还被列入中国政府对外援助项目“海岸带综合管理”研修课程,面向全球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培训和经验推广。

共管共享

退休前,陈亚进是海沧中学的一名教师,如今有了另外一个身份——市民湖长。

早在2020年,筼筜湖保护中心就开始聘请热心市民担任湖长。那年面试,陈亚进表达了共管共享的想法:今天上游扔了一张纸,明天就可能出现在湖区;只靠筼筜湖保护中心的人手远远不够,要充分发动大家参与管理和监督。

这与筼筜湖保护中心的理念不谋而合。

筼筜湖水面面积1.6平方公里,但流域面积高达37平方公里。即便环湖周边的市政管网、截污系统做到极致,可雨天行洪后,漂浮物及油污仍有可能涌进湖里。

水里的问题,根源大部分在岸上。不能就湖治湖、就湖管湖,而要盯住岸上、盯住流域,用流域整治理念确保整治效果不打折扣!

被聘为首批市民湖长后,陈亚进迅速组建厦门市筼筜蓝志愿服务队,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共管共治中。其中,不乏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治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士。

“我们约有骨干成员200人,定期巡查湖区水环境,一旦发现问题就通过微信群或小程序及时上报反馈,一年365天从不间断。”陈亚进说,从日常巡查到科普宣传,从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到反馈相关部门解决方案,参与筼筜湖治理成了每个人的“家事”。

筼筜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林颖也多了重身份:滨北超级总部及湖滨片区分指挥部副指挥长兼办公室主任。在她看来,筼筜湖蝶变,不仅“唤”醒了群众获得感,而且“腾”出了发展新空间。

湖滨片区居住区位于筼筜湖畔,但大部分房屋楼龄较长,还有部分为预制板房,抗震系数低。

林颖介绍,作为厦门有史以来涉及住户最多、范围最广的旧城改造项目,项目规划时除了解决原片区交通设计落后、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还主动将景观最好的沿湖地块用于建设安商房。

每隔一段时间,市民何女士就会来到南湖公园南门观望项目进展。看着拔地而起的一栋栋高楼,这个湖滨四里的老业主正憧憬着回迁新家园后,开窗便能饱览沿湖美景的生活。

周边土地价值也在不断提升。

林颖说,筼筜湖片区业态过去以汽车展销、工业企业、餐饮服务业等为主。显然,无论从生态环保要求还是能级贡献来看,它们都与片区发展严重不匹配。

抓住机遇“腾笼换鸟”,片区引进大批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企业。南岸,5A甲级写字楼华润大厦聚集着各行业头部企业和金融机构,有助于进一步拓宽“产业+金融”的广度和深度;北岸,抖音集团厦门向量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相关项目预计今年底竣工验收,将助力滨北超级总部推动产业“能级”之变。

生态“高颜值”,正在带来经济发展“高质量”。(记者 潘抒捷 郑璜 储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