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下的木兰溪  记者 王毅 摄

千年木兰陂拦河静卧。行走在风光旖旎的木兰溪畔,当你与一片荔林、一湾碧水、一群飞鸟、一队晨练者邂逅,感受到的是新时代生态的魅力。

这条百余公里长的河流,成为新中国水利史上“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实现了从“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的华丽转身,继而向“生态之河”挺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腾飞的“发展之河”。

一个彻底根治的承诺

1999年10月9日,第14号超强台风侵袭福建,又逢天文大潮,海水倒灌,木兰溪沿岸一片汪洋。

“那天夜里,村里房子接连倒塌的声音就像放鞭炮一样。全村500多间房屋倾斜,191户村民无家可归。”灾后清点时,时任新度镇蒲坂村村支书郑仁明心痛不已,“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驯服木兰溪!”

17日,就在满目疮痍的蒲坂村,老郑清楚记得,面对当地干部群众,时任代省长习近平说:“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这是莆田人民世世代代的夙愿。

这条桀骜不驯的母亲河,干流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上下游最大自然落差近800米,尤其是下游河道弯曲、断面狭窄,洪水漫滩是常有的事。

北宋年间,具有排、蓄、引、挡、灌等综合水利功能的木兰陂建成,基本驯服了河海交攻、洪水肆虐之灾,却依然没能彻底抵御洪水袭扰,民谣“雨下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就是水患频发的真实写照。

自1957年水利部开始规划整体治理木兰溪,前后40多年里,进行过五次规划、两次可行性研究、二度上马,都没有取得进展。

习近平担任省委副书记主管全省农林水工作时,就一直在思虑谋划科学又周全的综合整治方案。

针对木兰溪下游软基河道、弯多且急、冲刷剧烈等自然条件,经历一次次设计、优化、论证,水利部门决定采用“裁弯取直、新挖河道”的治理工程方案。

1999年,木兰溪下游防洪一期工程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施工技术方案出炉。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窦国仁和妻子董凤舞联袂领题,建立起国内首个“软基河道筑堤”和“河床抗冲刷”物理模型,将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同步进行,终于为木兰溪找到治理良方。

当年12月27日,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工。习近平来到现场为工程开工奠基。他在现场说:“我们来这里参加劳动,目的是推动整个冬春修水利掀起一个高潮,支持木兰溪改造工程的建设,使木兰溪今后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2003年,木兰溪裁弯取直工程完成,原来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直为8.64公里,缩短7.36公里。2011年,两岸防洪堤实现闭合,洪水归槽,木兰溪下游的防洪能力从不足两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莆田主城区洪水不设防的历史就此结束。

一场久久为功的治理

防洪堤闭合了,木兰溪的综合治理没有停止。

站在莆田市图书馆向西眺望,一片开阔的水面呈现在眼前,成群的白鹭时飞时栖。

这片水面叫玉湖,原来的老河道打此经过。

既然裁弯取直会影响原有生态系统,莆田市干脆巧取“改道不改水”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住原始河道水面,于是诞生了这片水域面积超700亩的全市最大城市生态景观湖。

2011年,经福建省委和省政府批准,莆田市将木兰溪治理后纵深2公里土地出让收益,提取10%继续专用于木兰溪全流域综合治理。

2013年,莆田市将玉湖片区内市财政土地收入的80%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于玉湖新城改造建设。

规划用地7532亩的玉湖新城拔地而起。湖畔,学校、医院、商场、体育活动场所等各类公共配套设施悉数建成,渐成宜居、宜业、宜游新乐土。

“居住环境好了,种地也不怕遭水灾了。”在木兰溪边长大的张镇村村民何文魁,如今是玉湖新城的居民。瞅准玉湖离主城区近,发展采摘休闲农业有优势,他回乡成立了果蔬合作社,引进葡萄、草莓等优良品种,推行无公害种植等现代方式,回报颇丰。

玉湖之变,是丰富城市生态内涵的力证,也折射出木兰溪治理坚持安全生态相结合、控源活水相结合、景观文化相结合,从水上到陆上,从下游到上游,从干流到支流,开启的全流域、系统性治理新征程。

作为全国首条全流域系统治理水系,木兰溪“百里风光带”逐渐清晰:木兰溪源头有180平方公里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流经中心城区有65平方公里城市生态绿心、6万亩的荔枝林带,森林覆盖率达60%;木兰溪河口通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新晋了一批“网红”打卡点,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今年以来,“水上巴士”主航线全线贯通,它不仅连起了城市水脉,也连起厚重的莆田文脉。乘客体验“水上巴士”后,深有体会地说,“人们从水上进入绿心,换一个角度看城市,才发现这么多年坚守生态绿心的意义所在”。

九鲤飞瀑激情澎湃,东圳水库清波荡漾,山峦美景装扮着城市与乡村,绵延的运荔船队摇过荔林水乡,绶溪钓艇讲述着状元的传奇……

曾经的“水患之河”,蝶变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之一;莆田也从福建省内唯一“洪水不设防的设区市”跃升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一种深入人心的理念

久久为功,让母亲河木兰溪成功换颜。如今在木兰溪沿线,生态型化工基地拔地而起,低碳型智慧工厂蒸蒸日上,绿色经济的长廊伴随着木兰溪百里风光带延伸……

位于涵江区的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啤酒厂房依木兰溪而建,产品与水息息相关。企业发展过程中,护水理念贯穿始终。

“作为高耗水行业,行业内先进水平的每吨啤酒生产耗水在2.4吨左右,而百威雪津则将每吨生产耗水降至2吨以下,水重复利用率达94.03%,间接冷却循环率达99.96%。”该公司厂长胡晨光说。

“在工厂前期建设中,我们就对节水做了充分的考虑。如建立包装、酿造、动力水回收中心,对洗瓶机、冲瓶机、冲听机等排放水进行回收利用。”胡晨光介绍,他们还尤其重视优化工艺,减少新鲜水使用。比如优化酿造CIP,下调包装冲瓶、冲听压力,优化喷淋嘴等。

木兰溪畔,有着花园式工厂的可不止百威雪津一家。在三棵树莆田生态工业园内,一阵短暂雷雨过后,阵阵草本植物香气扑鼻。

“走进我们园区,你会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三棵树工程产品管理中心总监林金斌说。

作为首家提出“健康漆”概念的企业,三棵树实现了绿色原材料采购、绿色研发、绿色智造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交付、绿色施工。目前,已有300多款绿色产品获“中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

生态优先,是理念,更是行动。曾有一个投资260亿元的林浆纸外资项目有意落户莆田,建成后预计年税收30亿元。但项目投产后每天需要约40万吨淡水、排放污水约35万吨,考虑到环境承载力,莆田选择了放弃。

以木兰溪综合治理统揽,莆田提出“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朝着“传统产业转优、新兴产业做大”方向,鞋服形成千亿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超500亿元,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两大产业集群均超300亿元。2023年,全市138家绿色经济重点企业占规上工业以上总产值比重达33.2%。

继续沿着绿色发展之路前行,木兰溪碧波将永远流淌。(记者 储白珊 郑璜 潘抒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