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至,万物勃发。永安大地上,连绵的竹海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荡起层层绿浪,一幅幅美丽生态画尽收眼底。

永安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市)之一,也是中国竹笋之乡,坐拥丰富的竹资源。域内共有竹林面积102万亩,农民人均6.7亩。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近年来,永安紧盯竹产业发展所需,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持续深化柔性引才政策机制,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智慧引擎。

搭平台,全链条服务

步入曹远镇大兴工业园,阵阵机器轰鸣声中,工人穿梭忙碌不停。占地60多亩的厂区焕然一新,这是福建省竹里空间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即将投用的新厂区。

从竹家具、竹装饰板材、竹日用品等竹制品起步,一步步朝着高端创意竹艺家居、竹纤维汽车内饰复合板等新领域迈进,小小一根竹,在竹里空间的深度开发下,附加值不断攀升。这背后,是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的智力支持。

2013年,永安市围绕林竹产业发展所需,从广东省柔性引进江敬艳博士及其团队,并以此为契机,促成竹产业研究院扎根永安。10多年来,研究院成为永安林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孵化培育出一批批优质的企业项目。

“研究院不仅利用实验设备为我们研发的新产品提供质量检测服务,还对产品的创新、质量提升等提出指导建议,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对企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竹里空间总经理吴黄贵说。

基于深度服务企业理念,研究院坚持践行竹业科技服务社会化原则,以青年人才梯队建设为核心,先后搭建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产品设计研发、品牌推广等多元化平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以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例,研究院先后购买添置检测、设计、产品试制等各类设备共80余台(套),建设竹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获得CM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资质,提供中试、检测等服务,为本地50多家竹制品企业把好标准关、质量关。此外,还指导和其昌、八一永庆等多家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福建省迈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堆竹条正在经历细致“体检”:机械杆来回穿梭,依据规格、颜色等指标,将片片竹条精准分类筛选、码放整齐。

“这是我们的第五代竹条分选机,通过扫描可以精准识别竹条上的裂片、虫洞等缺陷,准确率从93%提升至99%。”迈为公司销售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型号分选机已投放市场,销售量不断提升。

从自动筛选到引进AI人工智能设备,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竹条分选核心设备问题,院企共同开展研发,目前已合作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推动企业产品迭代升级。”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刘秀说,研究院将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与企业同频共振,为永安竹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

聚品牌,产业谱新篇

自成立起,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便积极引进和培养竹产业领域的顶尖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研究院成功为永安市争取到“国家竹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全国竹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品牌荣誉,并引进孵化了悦竹悦居、天昱等10多家优质企业,品牌集聚效果逐渐显露。

为进一步提升永安竹产业的品牌影响力,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精心策划和组织各类展会,将永安竹产业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在世界竹藤大会、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博览会等重量级展会上,由永安竹制作而成的各类工艺品备受瞩目,别出心裁的创意设计屡获嘉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上月,“福见永安 山区状元”北京(福建)会客厅·永安优品推介周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竹里空间推出的一款“以竹代塑”运动板备受青睐。

“以竹代塑”是永安竹产业的发力点。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作为“以竹代塑”发起机构之一,加快推动“以竹代塑”国家创新联盟建设。对外,与国际竹藤组织、中国林科院等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探索竹材在替代传统材料方面的广泛应用。对内,研究院建立竹产业专家库,为本地竹企提供从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优化到市场推广全方位、全链条服务支持。

目前,永安市已打造出20个系列、超过2000个笋竹产品,形成以竹板材、笋制品为主导,竹家居、竹香芯和竹机制炭为辅助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同时,永安市还拥有3件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及3个福建名牌产品。

根根绿竹,串起永安发展的致富纽带。数据显示,永安市现有笋竹企业169家,年均消耗毛竹4500万根,竹产业从业人员达6.5万人,吸引了半径150公里范围内的500万亩竹材资源向永安聚集。2024年,当地竹木集装箱底板产量突破6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60%,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0%以上。竹产业已成长为永安市的百亿级产业,年税收超过1亿元。(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魏兴谷 杨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