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名来自国内外知名科技社团及国际组织的负责人、研究专家等参加论坛。

  ▲嘉宾作主旨报告。

  ▲与会人员认真聆听主旨报告。

  ▲科技社团数字化暨厦门市科协年会主会场。

  科技社团是科学社会化的重要体现,是创新变革的促进者、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推动者和贡献者。11月7日,第六届世界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在厦门举办。400余名来自国内外知名科技社团及国际组织的负责人、科技社团研究专家等共聚一堂,分享交流科技社团携手解决全球重大科技问题的成果贡献,并探讨新形势下科技社团开放、协同、合作新路径。

  本次论坛以“协同构建创新发展新生态”为主题,由中国科协和福建省政府主办,厦门市政府、福建省科协、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厦门市科协、中国康复医学会协办。论坛期间,2023年厦门市科协年会主会场活动同步举办,推动科技社团合作交流,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大咖云集  多元视角探索科技社团发展新路径

  本次论坛大咖云集,汇智聚力,共襄盛举。

  主旨报告会上,国际数字地球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主席鲍勃·克莱恩,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主席、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汪发武,威立出版集团副总裁艾莉森·拉贝特,英国全球技术创新伙伴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宾·皮特·腾森,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主席赛义夫·拉曼,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等嘉宾,围绕科技社团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国际科技创新生态、期刊赋能科技社团、科技社团发展现状与趋势等议题作报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主持主旨报告会。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建立信任是共享研究方法、数据和结果的前提,国际科技社团作为社会组织,在增进跨国互信、协调不同国家地区科学家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多年来,在中国设立的国际科技社团蓬勃发展,取得一系列发展成就,关键是让中国技术服务于世界。”郭华东在主旨报告中介绍,总部设立在中国的国际数字地球协会即将迎来二十年庆典,它引领了全球数字地球的发展,致力于推动全球数据共享,以及在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国家尺度、地方尺度共享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科学技术贡献。

  “一名中国工程师的资质如果能同时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那么他的专业能力将在全球市场上展现,也会有更多工程师实现跨国合作。”鲍勃·克莱恩说,其所在的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多年来一直在推动工程师专业注册及不同国别的大学跨境互认工作,未来希望更多社团参与,推进不同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合作。

  罗宾·皮特·腾森认为,世界互通互联正在催生新的科技生态系统,许多创新会自然而然跨越国境。他认为,科技社团应该站在挑战最前沿,引导全球创新生态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避免市场分裂,提供合作资金推动研发机构、大学、企业和全球同行之间展开联合研究,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之间找到平衡。

  借智引智  厦门市科协年会凝聚共识服务大局

  作为厦门科技界一年一度的盛会,今年的厦门市科协年会首次与世界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结合。在平行论坛——“科技社团数字化暨厦门市科协年会”中,中国电子学会、韩中科学技术合作中心、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澳门工程师学会等科技社团负责人齐聚厦门,与厦门市科协所属学会负责人一道,共同探讨科技社团数字化发展方向和合作路径,推动完善科技社团数字治理体系。

  与会嘉宾们认为,围绕科技社团各项业务,包括协同办公、会员发展、学术会议、期刊发展等方面,数字化技术未来应用场景多样,前景广阔。作为组织与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载体,科技社团在开展学术交流、实施科学普及等方面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

  厦门市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刘暾东在论坛交流中介绍说,近年,厦门市自动化学会在厦门市科协的指导与推动下,建立了与中国自动化学会的业务联系,获得国家一级学会在顶级专家智力与数字资源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在福建省建立首个跨学科学会联合体,针对厦门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提供多学科综合高端智力支持。此外,还积极联系面向产业界的技术论坛主办方,寻求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共同办会与交流,为解决学术界与产业界“两张皮”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厦门市自动化学会的蜕变,是厦门市科协服务和支持科技社团发展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厦门市科协致力于打造开放平台、汇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生态,引领厦门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创造,引领所属科技社团紧紧围绕厦门市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在繁荣创新学会学术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政府社会职能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今年除年会主会场活动外,厦门市各学科领域学会还同步举办“双碳”主题微论坛活动、厦门海洋资源开发研讨会、结构及基础案例分析与疑难问题探讨等11场年会分会场活动,以此搭建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政府和企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为厦门市高质量发展献策出力。文/本报记者 黄琬钧 通讯员 王殊 姚晓青 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