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高标准制种基地 陈震 摄

开栏的话

小寒已至,春山可望。

三九隆冬,福建乡村依然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粮食颗粒归仓,丰收的喜悦激荡心田;冬闲田不“闲”,冬种农作物长势正好;抢抓时令,冬储化肥、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正当其时;憧憬未来,新一年的“三农”工作蓝图徐徐展开……

过去的一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福建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推动农业农村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值此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际,福建日报推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坚决守好“三农”战略后院》,复盘过去一年福建农业农村发展亮点,展望新一年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如果有年度“三农”热搜榜,大食物观一定高居榜首。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提出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强调山海田一起抓,发展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的大农业。2024年10月来闽考察时,他又指出,严守耕地红线,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始终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国土资源和生物资源,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走出一条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稳粮基

端牢“中国饭碗”的福建担当

解决好吃饭问题,粮食是根基。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张令人安心的金色答卷背后,离不开福建的贡献。

从春耕到“双抢”,从秋收到冬藏,去年福建粮食生产克服了“6·9”持续性强降雨、台风“格美”等不利天气影响,实现来之不易的丰收:全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266.62万亩、同比增长4.96万亩,粮食产量514.38万吨、同比增长3.41万吨,实现“五年增”;平均单产达406.11公斤、同比增长1.1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高11公斤,连续9年保持增长态势。

颗粒归仓,源自端牢“中国饭碗”的福建担当。

“让‘中国碗’多装‘中国粮’,产区销区必须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省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说,作为全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福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早在年初便以省政府名义下达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印发《2024年粮食安全重点工作清单》,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书,层层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

真金白银,托举种粮信心。

对蔬菜大棚轮作种植水稻6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100元补贴;对早稻连作晚稻30亩以上的,按照早稻实际面积给予每亩200元补贴……福建省级出台《2024年稳定粮油生产九条措施》,九市一区以及全省所有涉粮县(市、区)均出台配套补助政策,做到政策力度不减、覆盖范围更广。“乡村振兴贷”“兴业惠粮贷”等金融活水,滋养田畴沃野。水稻和玉米种植完全成本保险等不断加码的保险产品,让种粮农民更有底气。

扩种增产,深度挖掘种粮潜力。

福建人均耕地面积仅0.33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多地少的省情、农情,决定了福建粮食生产很难以量取胜,必须活化土地利用方式,优化耕作制度,强化科技赋能,用创新力培育生产力。

“一种两收”的再生稻,将光热资源“吃干榨尽”,亩产“吨粮”不在话下;利用冬闲田无缝衔接移栽短生育周期油菜品种,实现粮食、油料双丰收;“稻鱼共生”模式将鱼米之乡的愿景浓缩在同一片田块里;“我在乡间有亩田”党员志愿活动,唤醒了沉睡的撂荒耕地……千方百计扩大种粮空间,激活耕地活力,迸发增产潜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从2400元提高到3000元,“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田逐渐成为标配;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水稻精量播种、集中育秧、叠盘暗化育苗等增产增效技术加速推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天花板”上限不断抬高。

拓食源

念好“山海经”的福建智慧

“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福建山海资源得天独厚,耕山牧海皆有所得。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茶叶、水产、笋竹……这些大自然的馈赠,丰富了福建人的食谱,也拓展了福建农业发展版图。

“我们坚持立体开发,深挖食物生产潜力,推动食物来源从耕地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重要论述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自21世纪初以来,便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构筑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多年来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取得显著成效。不久前,福建又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实施方案》, 提出到2030年,全省形成200条超10亿元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

从耕地到山地,从近海到深蓝,从平面到立体……在广袤的国土空间里,福建版“山海经”越念越响。

看山,福建森林覆盖率65.12%、居全国首位,被称为全国最“绿”省份。靠山吃山的福建人,勇于上山入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木本粮油和经济林,全力开发“森林碳水”“森林蛋白”“森林油脂”。

如今,“森林粮库”日益充盈。福建持续推进笋用竹林、笋材两用竹林示范基地建设,全省现有竹林面积1873万亩,竹笋产量213.6万吨;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方兴未艾,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正加速迈进千亿元产值;油茶生产三年行动深入推进,锥栗、板栗、香榧等干果产业生机勃勃,全省建设丰产油茶基地31.61万亩,完成油茶籽产量18.8万吨,板栗锥栗产量9.8万吨。

看海,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00多个。辽阔的海域蕴藏着富饶的海洋物产,宁德大黄鱼、连江鲍鱼、漳州牡蛎、霞浦海带、晋江紫菜等特色水产享誉海内外。

如今,“蓝色粮仓”更加富足。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3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5家,育苗场约2700家,年产优质水产苗种2万亿单位以上;挺进深远海的步伐更加坚实,全省已建设深水抗风浪网箱5300多口,深远海养殖装备11台,养殖水体约20万立方米,年产“仿野生”大黄鱼等优质深远海养殖产品约1200吨。

看立体空间,现代设施装备正在打破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局限性,现代农业科技逐渐消解了传统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

如今,设施农业愈发壮大。福建持续扩大设施蔬菜种植规模,探索发展生猪多层养殖,做强做优肉鸡产业、禽蛋产业,升级改造楼宇式食用菌工厂化厂房,全省主要畜禽品种养殖规模化率均居全国前列,冬春蔬菜60%以上调运省外,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超1200亿元,栽培品类全国最多、10个种类产量成为全国“单打冠军”。

增效益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福建探索

老茶乡安溪县,正成为全国“茶主播”的聚集地。吸引力,源自“安溪速度”。

“在安溪,从概念到成品,一款茶叶爆款的诞生只需要1天。”近日,安溪和平百茶(福建)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接到了新订单,要求为一款原产于云南红河州的玫瑰花茶设计全新包装。仅仅几个小时,设计团队便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了一套精致的礼盒。当天晚上,新品便在客户直播间上架,次日就能组织发货。

“安溪速度”,来自坚实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加持。

“我们已形成了‘买全茶,卖全茶;买全国,卖全国’的供应链体系,成为全国重要茶叶集散地。”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志明说,安溪正全力打造“百茶贸易之都”,形成了原料采购、产品研发、包装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体系。从铁观音“一枝独秀”到百茶飘香,如今的安溪以全国1.2%的茶园面积,生产了全国2%的茶叶,交易了全国10%的茶叶,创造了全国10%的茶叶产值。

在“三茶统筹”理念指引下,老茶乡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正催生出澎湃的新质生产力。

“践行大食物观,要向更广阔的国土空间要食物,向区域优势资源要食物,更要向农业新质生产力要食物。”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福建始终坚持融合发展,着力做强食物产业链供应链,强化政策扶持和要素配置,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一个个“土特产”做成富民强县大产业。

锻造新“芯片”,让大食物观的内核更加强大。

近年来,福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去年提纯复壮25个地方特色作物种质资源,育成4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新品种,支持引进油茶新品种14个,研发皱纹盘鲍“福海1号”等一批水产新品种。

升级农机装备,打造现代农业硬核实力。

福建不断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报废补贴政策,推动精深加工重大技术装备和新型农机装备加快应用,去年共补贴购置农机装备9.7万台,报废淘汰老旧农机具1857台。

补链强链,“土特产”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福建着力布局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超十亿元的“链主”企业,形成肉蛋奶、果菜鱼、茶菌笋等系列即食食品、功能食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3∶1。

践行大食物观,是一场解决吃饱吃好吃得健康的实践,更是一场引领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在大食物观引领下,福建不仅用人均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4000多万人口,更在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