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福建在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农林渔业等31个领域开展了39项标准共通试点,累计公布共通标准285项,涉及食品安全、冷链物流、建筑工程、农业种植、服务业等领域;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共收集29万多份标准信息;有146名大陆和台湾专家加入两岸标准化专家库……
2月2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福建省联合召开共同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并实施《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从标准、认证、计量等方面推出“七条措施”,促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共通,破除闽台经贸融合技术标准障碍,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破除标准障碍
“越来越多的两岸同胞认可同一个产品名称,使用同一份技术标准,落实同一套管理规范,认可同一类治理模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刘健男说。
在大陆创业的金门同胞许先生,把82岁腿脚不便的父亲接到厦门,得益于两岸建筑设计标准共通试点,厦门不少无障碍设施老人用起来格外熟悉。“这就是我们期待的厦金同城生活。”许先生说。
“两岸标准共通作为‘新四通’之一,已经成为两岸融合互通的桥梁纽带和技术支撑。”刘健男表示。台湾同胞参加各类标准、认证和计量工作,大陆也能学习借鉴台湾好的做法,两岸在规则上更加互通,情感上更加融合。
“支持福建创新性开展两岸标准共通试点,有效破解共通标准应用难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一级巡视员付文飙说,“建立‘四共同、三采用’的两岸标准实践工作机制,按照共同选题、共同研制、共同比对、共同使用的原则,坚持大陆先进标准台湾采用、台湾先进标准大陆采用、空白领域标准两岸共同研制采用的机制开展两岸标准共通工作,借助标准互通,共享发展机遇。”
福建以两岸贸易往来密切的茶领域为突破口,组织两岸茶产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种苗栽培、加工工艺等,科学制定“台式乌龙茶”5个系列标准。同时,台湾地区参与方也在台湾地区进行宣传、培训,让两岸茶农使用共通标准。据不完全统计,标准实施第二年,漳平台式乌龙茶产量达3300吨,产值16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115%和112%。
不断探索尝试
在平潭,当地扩大采信试点,针对台湾认证结果采信作出突破性的探索和尝试。
“依据CCC认证通用规则、实施细则和《授权办法》开展认证工作,同时加强对获证产品实施有效的跟踪检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副司长李春江说,“探索闽台认证采信的路径,有望缩短认证周期和减轻费用负担,为台湾商品流通提供便利。”
目前,福建省推动完成了液体加热器、电饭锅、多用途打印复印机、摩托车乘员头盔、玩具等五种商品,关于两岸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指标、认证规则和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比对分析,初步确定首批试点台湾商品采信目录,形成《海峡两岸产品标准及认证模式差异研究报告》《台湾地区重点产品合格评定结果采信方式方法的建议》。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海峡两岸经贸合作面临低碳转型挑战,如何提升以低碳化为目标的两岸经济合作成为紧迫课题。
“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先后批准筹建了内蒙古、广东、山东、福建等4家国家碳计量中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副司长黄广龙介绍。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率先在大陆开展排放单位碳计量能力确认工作,积极帮助华阳电业、统一企业、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等多家台资企业完善碳计量体系,帮助两岸企业共同应对碳关税贸易壁垒,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携手共建社区
福州市晋安区岳峰镇桂溪社区生活着290户501名台胞,承担两岸社区治理标准共通试点,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标准工作,探索两岸社区融合发展新模式。
“作为两岸社区治理标准共通试点,我们积极引导入住的台湾地区青年成为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学习和借鉴台湾‘志工’方面的先进服务与管理经验,借由社区融合促进两岸融合。”桂溪社区主任陈雯靖说。
“台湾同胞可完全同等参与各类标准制定工作,目前已在集成电路、文化旅游、农林产品、轻工制品等行业吸纳40名台湾同胞加入标准化技术组织,并担任一定的职务,使他们更加熟悉了解大陆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陈志勇说。
“两岸标准共通试点,吸引了众多台湾青年的参与。”刘健男介绍,两岸乡建乡创标准共通试点,由台湾青年与福建当地合作伙伴携手共同创建,项目开展以来已吸引95支台湾团队、300余名优秀台湾青年人才参与福建乡建乡创标准共通工作。
“计划于2025年前建成完善两岸标准共通信息和服务平台、福建省WTO/TBT通报咨询平台与两岸标准孵化和创新基地,2027年前建成两岸标准共通展示馆、两岸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和两岸标准实施验证基地。”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文生介绍。
王文生表示,福建将继续深化服务两岸融合发展,推动闽台在知识产权人才交流、保护合作、资源整合等方面融合升级;整合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资源,促进两岸贸易便利化,发布首批台湾商品采信目录;启动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碳计量相关量传溯源、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碳计量服务能力。(记者 林智岚 实习生 张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