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水产食品的生产车间 记者 李林 摄
连日来,东山县中港水产食品无尘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流水线高速运转,一条条新鲜的鲭鱼经切割、罐装、蒸煮、控汤、封口、杀菌等系列工序后,变成一排排码放整齐的鲜鱼罐头,被迅速运往低温冷库保鲜。
“我们现在三条生产线每天都满负荷运转,单条生产线1小时可生产1.1万个罐头,日均产能可达50吨。”谈及节后源源不断的订单,车间主任许正孝笑称:“供不应求也是一种甜蜜的烦恼。”
在东山,像中港水产食品一样从事水产品加工的企业有100家,去年,这些企业携手创造出146.39亿元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4.23%。面对行业下行压力,东山水产品加工凭什么逆势上扬?“我们把上下游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紧紧掐住了‘鲜’字诀。”东山县工信局副局长叶斌说道。
东山丰富优质的水产资源,给了水产加工企业“寻鲜”的底气。“在澳角、铜陵、宫前等各大渔港码头上,都有与我们合作密切的渔船,能够第一时间提供最新鲜的海货,同时我们还和东山湾海域的养殖户签订长期供货协议,通过数字化监管确保成品鱼养殖全流程品控、统一质检管理。”在许正孝看来,从“出水面”到入车间的每个环节均实现高品质、可溯源,这为水产品由“活”入“鲜”打通了最关键一环。
如何“锁鲜”?在中港水产食品鲭鱼生产线上,工人们对新鲜采购来的原料进行去头去尾去内脏处理,只保留下肉质肥厚的中段部位,称重封罐后放进高温锅中蒸煮,再通过冷却水降温、风刀吹干。“这种杀菌法不仅能高效杀灭有害微生物、延长罐头储存期,还能较好保持产品的原有口感和营养成分。”中港水产食品总经理谢佳豪告诉记者,现有的3条水产系列罐头生产线均采用此种灭菌方式,年可生产罐头超万吨,年产值达5亿元。
生产鲍鱼罐头的华昌食品有限公司则抓住精细化需求,创新开辟出差异化“增鲜”赛道,发明红烧、清汤等多种口味。特别是新研发的“红烧鲍鱼”罐头,将整只黄金鲍浸润在鸡汤的鲜香中,既可开罐即食又可做鲍鱼捞饭等美味,今年刚推出就受到市场青睐,月销量达10万罐。
“靠海吃海的东山人擅长‘一鱼多吃’,在这儿,一条鱼可以被加工成鱼头、鱼翅、鱼肉、鱼排罐头,可以变身为鱼丸、鱼肠、鱼糜、鱼柳,甚至可以经过智能化生产线封装进一盅盅预制的‘闽菜之王’佛跳墙……但不管是哪种形态的产品,都牢牢抓住‘鲜’这个牛鼻子。” 华昌食品副总经理吴婷告诉记者,为了保鲜到位,公司高标准建设一座20000吨全自动二氧化碳冷库,设置多段不同的温区,满足不同产品对保鲜存放温度的不同需求,在完成自动分拣、智能化储运的同时,为产品冷链远销海内外加穿了一件“保鲜服”。
加工后剩余的鱼内脏、剔除的鱼骨等下脚料如何处理?“我们依旧可以从中‘提鲜’,变废为宝。”宏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镇威说。
走进位于东山海洋生物科技园的宏威生物一期生产车间,3.4万平方米的偌大厂房里只有不到10名工人,从温控、酶解到搅拌、冷凝等各个环节均由机器智能化自动完成。
“我们从华昌、中港等水产加工企业收购原料、下脚料制作酶解鱼溶浆,供给水产养殖户作为营养诱食剂,可以改善鱼类的免疫机能和抗应激能力,从而提升成鱼品质和肉质鲜美度。2024年就实现年产值2亿元。”李镇威告诉记者,以鱼蛋白肽、高端鱼油、多糖等产品线为主的二期厂房已于2月14日动工,规划建设面积达3.8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底可建成投产。届时,不仅可以通过生物技术让千元一吨的边角料成为数万元一吨的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一条鱼”的高值化利用,还能推动产业链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再利用的闭环管理,努力将一条鱼“吃干榨净”、百变“掘金”。
围绕“鲜”字诀,近年来,东山还积极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深度融合,以海洋生物科技园为轴心加快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全力将水产品加工上下游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蓄能成势。2024年,东山水产品预制菜产值超60亿元。“目前我们正加快培育一批水产品预制菜示范企业,并以电商直播为新引擎开启‘全员带货’营销模式,积极拓宽消费渠道与消费人群,争取能让更多名优水产品‘游’上互联网,烹制出一盘更为鲜美的百亿产业‘大餐’。”东山县工信局局长蔡芳达说道。(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欧东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