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出游正当时!来自温州的情侣张成和李静手牵手漫步鸳鸯草场,融入这片童话世界,感受着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自在。
作为柘荣第一批福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鸳鸯头村在村领办合作社的带领下,开发鸳鸯草场独特资源,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继2021年柘荣县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集体经济“提质强村”三年行动,2023年全面推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做法,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进二争五”三年行动。
如今,像鸳鸯头村这样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柘荣遍地开花,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美。
“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我们注重强化村级党组织‘火车头’作用,因村制宜推行‘支部领办+龙头企业+基地’等5种运行模式,以发展特色产业深化村集体与村民的利益联结,通过村党支部引领、村民参与,推动强村共富。”柘荣县委书记张晓容说。
因地制宜
庭院经济产出致富薯
揭开锅盖,一股浓郁的甜香扑鼻而来。轻咬一口,如丝般柔滑,口感软糯嫩滑。
糯米薯如今已成为前宅村的宝贝疙瘩。每斤近10元的价格依然供不应求,若不提前预订,与这美食便只能遗憾地说声再见。
“将糯米薯深加工包装,提高附加值,带动群众收入。”前宅村党支部书记林地文眼里充满光,难掩自豪。
日前,合作社顺利通过食品生产许可证认证(SC认证)。富溪镇政府镇长庄育婷向记者说明,这意味着前宅村的糯米薯可进入商超售卖,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眼下,前宅村全村种植糯米薯100多亩,亩产近1500公斤,为村集体每年带来20多万元收入,助力群众年均收入达2万余元。
这百亩土地都是分散的“小田”,难以连片,无法规模化种植,如何最大化利用考验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智慧。
林地文2018年回村任党支部书记,看到老乡贫困,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心想着怎么让大伙儿的钱包鼓起来。
“糯米薯我是第一次吃。”从小在村里长大的林地文以前只听过乡亲偶有种植,却没想到这一农产品口味如此特别,“销量一定能好。”
果不其然,糯米薯一进入市场,就卖断了货。
翌年,由于缺乏产业发展和市场管理经验,前宅糯米薯产业遭遇“滑铁卢”。
较高的价格吸引群众大面积种植,田间管理跟不上,加之合作社建设的冷库冷藏标准不能满足较长期储存要求,糯米薯产量供大于求、价格大跌,且保质期极短、大量变质,只得丢弃。
回忆起当年的艰辛,眼前这个坚强的汉子难掩失落的神情。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
次年,村党支部升级了冷库和包装车间,并提前找好销路,先后与14家餐饮单位签署了糯米薯采购协议。当年的糯米薯销售一空,供不应求,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前宅村的产业模式眼下已愈发成熟
“支部领办+庭院经济+农户”统一收购,使原先农户“自产自销”模式转变为合作社的“订单销售”模式。合作社牵头运营农产品交易平台,让农户销售无忧。
富溪镇政府副镇长陈乃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小田”和原有用地,与宁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协商,近期申请下食品生产许可证认证(SC认证)。糯米薯销售前景更加广阔。
“不愁卖,我们只管种。”种植大户陈大贤已笑得合不拢嘴。
成果共享
绘就“浪漫产业”新画卷
“想你的风吹到‘柘’里”,草场如茵,山峦连绵。鸳鸯头村党办合作社走的则是“浪漫产业”发展路径。
村党支部书记游振锋回乡后,敏锐地发现,步行不到10分钟的鸳鸯草场,是村里发展的天然禀赋,亟待挖掘利用。
鸳鸯草场作为福建省最大的天然草场,平均海拔1000多米,面积1万多亩,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南方高海拔气候,造就了该地独特的自然景观。
游振锋思路清晰,他认为,在如今这个追求生活品质与情感体验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渴望浪漫。分散的“小田”不连片也能有新用途。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将鸳鸯头村打造成一个集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浪漫旅游胜地。
大伙儿都觉得是好主意,于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合作社带领村民行动起来。他们首先对村里进行了精心的规划设计,保留原始自然风貌,同时加入人性化设施和服务。
形神兼备是景观带打造的核心。
合作社运用“鸳鸯”这一爱情主题文化,以自然景观资源为“形”,以爱情文化内涵为“神”,结合现代简约、时尚浪漫设计理念,凝练形成总体规划。
漫步村内,随处可见爱情主题元素,如心形秋千、粉色步道、爱情巴士等,浪漫的气息引得游客流连忘返,纷纷拍照留下美好瞬间。
村子“火”起来,百姓自然富起来。不过,先富不是富,共同富裕才是鸳鸯头村的不懈追求。
宁德市乡村振兴指导员章华翰来到村里,提出新的思路。把几个村的生产要素“入股”至鸳鸯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由合作社统筹资源,统一运营。
集群效益愈发明显,“抱团取暖”的合作社迎来高速发展期。
房车、烧烤、旅居、文创等多业态不停补充丰富,让游客有了更美妙的体验,鸳鸯头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经营着“幸福民宿”的吕郑凤几年前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合作社带领下,如今的他每个月有好几千元的收入,“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日子别提有多美了。”
文化赋能
“畲族经济”市场广阔
离鸳鸯头村不远的宝鉴宅村探索出的则是极具闽东特色的畲族文化产业振兴之路。
寨门上,绘有畲族古老的图腾与传说,色彩鲜艳神秘。唱着山歌的民俗风情画绘制在遥相呼应的古宅上,侧脸美颜,栩栩如生。
热情洋溢的村支书吴国瑞穿着藏蓝的畲族风情服饰,笑语盈盈地将媒体人迎入合作社领办的电商馆。
电商馆里展陈的畲族银饰等特色物品一应俱全。然而,合作社不带货,吴国瑞等人的目光放得更长远,“先把村里的畲族文化传播开去,不愁将来没有生意做”。
如今的宝鉴宅村村集体收入每年入账20万至50万元不等,而在3年多前,那时的小村庄还很落后沉寂。
2021年9月份,在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吴国瑞在老乡的邀请下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景象着实令人担忧。房屋大多年久失修,墙体斑驳,屋顶漏雨。村道狭窄崎岖,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
这里似乎没有糯米薯那样的特色农产品,也没有鸳鸯草场大美自然风光,光建好基础设施,远远无法发展。
思想一变天地宽。吴国瑞决定利用好少数民族村这一独特优势,打好“畲族经济”这张特色牌。
从整体规划上,合作社在基建初期就把畲族文化元素融入全村改造。在产业布局上,合作社重点打造了畲族展陈综合馆,由此延伸其他业态。
正在展陈馆里玩得不亦乐乎的三年级小学生齐子墨刚完成了亲手创作的畲族陶制手工艺品。天真活泼的他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挺着腰杆向媒体人展示着自己的作品。
研学团队来自福州,带队的老师王紫说,她带了很多团,宝鉴宅村的畲族风情很有特色,“从不踩雷,孩子们都很喜欢”。
合作社深知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其是全村经济的“活水源头”。
有了共识,合作社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各类畲族文化活动,如“三月三歌会”“六月六祭祖大典”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每当欢快的畲族音乐响起,身着鲜艳畲族服饰的男女老少便在广场上翩翩起舞。游客围坐一旁,被这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表演深深吸引,不时发出阵阵喝彩与掌声。
舞者里有一位见证着宝鉴宅村日新月异变化的村民雷宗桂,他还经营着畲族餐馆,种植着畲药,“日子越来越甜,感谢党的好政策”。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柘荣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柘荣县将继续推进拓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村片区党建联合体等有效做法,激活农村资产资源活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柘荣亮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庄然 陈丽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