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泉州市将坚持“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治污攻坚,突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流域、海域联防联控,确保全市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改善。

蓝天

深度治理重点行业污染

为打好蓝天保卫战,今年,我市将着力加强治理减排和有效管控,持续深化石化、建陶、制鞋、树脂工艺品等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专项整治,促进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提升。

中心市区将以颗粒物管控快速联动闭环管理机制作为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日常精细化管控的主要手段,严格属地管理,坚持源头预防、动态管控;其他县(市、区)将加强污染源管控,全力降低颗粒物浓度。

碧水  

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4座

呵护“碧水清流”,我市将系统推进晋江流域水质提升攻坚,加快推进小流域水质提升和城乡黑臭水体治理,全力提升水环境质量。

围绕污水收集率和BOD(生化需氧量)浓度双提升,攻坚生活污水治理。2025年全市将完成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4座、新增规模43.2万吨/日,建设污水管网200公里以上,新扩建污水提升泵站5座。完成乡镇污水管网建设120公里,按照“一镇一策”思路,全市10个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建制镇建成区基本消除管网空白区。新增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村庄32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8%。

持续深入开展全市范围内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监督帮扶行动,严格畜禽养殖粪污废水或消纳地外排尾水处理及监管。完成全市223家规模化养殖场环评后评价,以绿色养殖为目标,推进提升改造或存栏量调整,规范源头粪污减量治理;分类指导小散畜禽养殖户对粪污进行全量收集处理。

碧海

全面完成30条入海沟渠整治

聚焦入海沟渠整治,我市将加强海水水质跟踪管控,紧紧依托城镇污水提质增效、沟渠所涉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提水式海水养殖尾水治理等专项,全面完成剩余30条入海沟渠“除黑消劣”整治。

加快推进剩余10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全市12月底前基本实现海水养殖两证(海域使用权证和养殖证)“应发尽发”,石狮、晋江6月底前完成超规划养殖行为清退。

全海域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深沪湾、围头湾、湄洲湾(泉州段)力争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泉州湾力争建成省级美丽海湾。

净土

重点排查涉重金属行业企业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联动监管机制,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居住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地块为重点,应调查必调查,先调查后供地,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稳定100%。

加强土壤重点单位监管,以全市109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为重点,督促重点监管单位落实隐患排查、自行监测和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报告制度,防控土壤源头污染。

常态化开展涉镉等重金属企业排查,重点排查涉重金属的电镀、皮革和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等涉重金属行业企业环境隐患,建立整治问题清单,督促隐患问题整改,保障粮食生产环境。(记者 谢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