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如何高效挖掘并利用银发人才资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龙岩,机关事业单位70岁以下退休人员达2.5万人,其中具备中、高级职称者约1.75万人,未来3年拟退休7546人,低龄银发人才数量极为可观。市政协委员认为,银发人才是我市一座亟待深挖的富矿,其蕴含的巨大价值不容小觑。

银发人才发展受阻,困局待解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知识储备都有显著提高,许多退休人士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经验。但退休人员返聘政策存在诸多模糊地带,相关激励政策近乎空白,这严重阻碍了银发人才作用的发挥。民建市委会在调研后指出,“当前尚未将银发人才纳入全市人才体系的通盘考量之中。”

现阶段,银发人才发挥作用主要依赖于老同志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渠道与平台极为有限。“就拿拥有技术专长的退休农技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他们的专业优势在现有的机制与渠道下,根本难以施展。”一位基层社区工作者无奈地表示。此外,原工作单位与退休后管理服务的社区、单位之间,信息沟通存在滞后的情况。

银发人才还缺乏必要要素保障。秉持“就近发挥作用”的原则,不少老同志依据近邻党建需求,在社区自发设立“老党员工作室”“银发服务点”,以个人或志愿服务队形式免费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创城宣传等服务。“但很多街道、社区经费捉襟见肘,活动场所严重不足,根本无法为银发人才提供必要支持。”政协委员表示,“这极大地打击了老同志发挥作用的积极性。”

目前银发人才发挥作用的主阵地、落脚点在基层,有些退休干部侧重原单位管理,有些则依赖所在村、社区。涉及银发人才管理的部门众多,包括人社、民政、老龄委等。“各部门工作重点不同,在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时,缺乏有效的手段,很难形成工作合力。”政协委员还认为,目前全市的涉老社团组织不完善,多数涉老社团组织经费来源有限,开展活动受限。

构建全新格局,释放银发潜能

“必须将银发人才工作全面融入大人才体系建设,打破现有银发人才在各老干部管理单位内部循环的局面。”民建市委会建议,“为银发人才发挥作用畅通机制、拓宽渠道、搭建广阔平台。比如,在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科教文卫等工作中,专门设置岗位,从银发人才中选拔党建业务指导员、乡村振兴指导员等,由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调配、管理与保障。各部门应积极建立银发人才老专家库,在日常业务工作中主动邀请熟悉业务的老专家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

市政协委员们建议强化激励保障,创新推进银发人才资源开发。他们认为,可将银发人才纳入各类宣传表彰范围,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保障政策。政协委员举例表示,要明确涉老岗位具体工作补贴标准,为老同志开展志愿服务提供电话费、交通费、午餐费等必要补贴;清晰界定退休名师、名校长、名医等银发人才退休返聘或兼职待遇,完善工伤保险措施;积极探索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鼓励银发人才,尤其是农业科技人才投身乡村合作社(企业),创办、领办科技型产业项目,允许其以“技术入股合作”的形式参与收益分红。

为挖掘银发人才潜力,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委员们还建议,鼓励高校、技工院校与老年学校合作办学,支持社区和社会组织参与老年人教育培训,推动老年人学习培训常态化。搭建“一网一库一平台”,即银发人才信息服务平台、银发人才信息数据库、人才交流信息网络。选取党建基础扎实、作用发挥突出的社区(村)、机关、高校、企业,试点建设银发人才工作站,推行“订单式”服务模式,即企业或社会点单、工作站下单、银发人才接单。将银发人才资源开发纳入人才开发总体规划,适时举办银发人才技术项目交流洽谈活动、银发人才专场招聘会等,全力加速推进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利用。(记者 刘玉荣 通讯员 麻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