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学校积极拥抱AI。 (本版图/市教育局 提供)
厦门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AI引入课堂,传统教师将转变为个性化学习的设计师。
全市教育信息化大会将部署新一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按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快进键。
今天,本报通过三个应用场景,带您了解人工智能时代厦门教育的“智变”。
你可能不知道,双十中学每天公众号推文亮眼的标题,是利用AI语义分析一键生成;会展南小学语文课上的“蟹博士”,是校园版的“豆包”(注:一款知名的AI工具)……
在厦门,看似波澜不惊的校园,内部正在酝酿着“智”变——近年来,厦门市教育局布局人工智能教育,通过一系列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探索、新实践,跑出厦门教育加速度。
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陈珍说,我们不是为了赶“时髦”,她举例说,AI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辅助工具,帮助他们设计更具深度的教学框架。例如,利用AI推动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老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性思考和批判性讨论。
陈珍说,今年,厦门要开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快进模式,发挥教育数字化优势,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不过,这位教育局局长同时表示,AI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教育者也要牢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能力——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学生的学习搭子
“蟹博士”
能解题会思考 带来课堂智变
3月20日,会展南小学二年级的语文阅读导读课,学生们要学习阅读整本书《孤独的小螃蟹》。一上课,老师隆重推出“蟹博士”,戴着眼镜的“蟹博士”出现在学生们的平板电脑里,它笑容可掬地说:“你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
很快地,你会发现,“蟹博士”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卡通人物。它是“故事领航员”,能回答每个同学的问题,从而解决他们阅读中的难题,它还会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故事创编环节,它是创意小助手,以问促思,启发学生构思新奇的点子。
“蟹博士”其实是这所小学开发的AI智能体——通俗地说,它是会展南小学版的“豆包”。会展南小学校长陈惠娟说,“豆包”并非万能的,譬如你要问它《孤独的小螃蟹》的阅读导读,它可能不知所云,或者回答不符合教学需要,因此,符合学校需求的“AI学习搭子”被开发出来了。
在厦门,借助AI技术为传统课堂注入活力,让AI做学生的学习搭子,会展南小学不是唯一一所。
市教育局信息化处介绍说,越来越多厦门学校正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融入课堂教学的新路径,以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新样态。
引入“AI学习搭子”,最终是为了创造“一对一”教育场景——传统的课堂,老师一节课只能解答几个同学的提问,而AI技术能让每个孩子被看见,让学习真实发生。
市教育局副局长洪军说,教育个性化、高品质、大规模的共存,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三角”,现在有了AI技术,也许就能实现——在AI智能体的帮助下,能够有更多师生“一对一”的教育场景。
当然,这一课堂“智变”的背后还有一个观察点:越来越多的课程融入了人工智能等元素,并成为跨界先锋——在课程打磨过程中,不仅学科教师和教研员主动“AI+”,也拉上信息技术教研员一起突破技术壁垒。
老师的智能助理
“小鹭同学”
接入DeepSeek 个性化教学更精准
并不是很多人知道,厦门教育也有自己的DeepSeek——当DeepSeek横空出世,大多数人还在试着熟悉它时,厦门i教育就已接入DeepSeek,并推出AI智能问答助手——“小鹭同学”。
应该可以这么说,“小鹭同学”相当于厦门教育版DeepSeek,它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将人工智能赋能老师的“教”,例如,老师登录“小鹭同学”,将可以智能布置、批改作业,推荐资源,跟踪反馈学习情况,还能批改作文、辅助课堂教学。
市教育局认为,“小鹭同学”将帮助老师实施个性化教学,创造更多师生“一对一”的教育场景。
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上,厦门不同学校也探索不同方法。双十中学、厦门六中、厦门英才学校等,已经引入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从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
近日,双十中学物理组的老师们展示了使用“双十教学备课AI”,为一道物理题设计动态演示模型的过程。
这是典型的子弹打木块,中间加弹簧的一个动量跟能量的问题,整个情景很复杂,老师们把题目先贴进去,因为这个比较难,AI计算了大概7分钟。
很快,AI智能教学助手便生成了一段近百行的绘图代码,将代码复制到绘图软件中,便输出了一个生动的动态演示模型。
双十中学教务处副主任黄昌鸿说,这个动态演示模型,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教学,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黄昌鸿说,这样的绘图代码,如果是人工编程,需要一位老师耗费至少一天的时间。使用AI生成代码后,不到十分钟便可以解决。他认为,借助这套AI智能教学助手,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辅助,让课堂更有趣,还能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让学习更高效。
科技中学、海沧实验中学、熹海高级中学等学校,则在悄悄探索AI自习室——学校建立一个更加具有框架性的学校数据库,类似将DeepSeek本地化,学生在AI自习室内,在老师指导下探索使用AI,进行更加针对性、个性化的学习。
批改作业的神器
特殊的纸笔
能将作业信息 以数据形式实时上传
在海沧华附实验小学,老师用一种特殊的笔批改作业,学生用一种特殊的练习本写作业——它是附有点阵码的练习本。
该校叶雪燕老师说,“我们用这种方式批改作业,作业信息以数据形式实时上传至后台,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
她举例说,有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和的奇偶性”,根据批改结果,可以判断多个数相加时,学生的错误率达38%,“接下来,我们针对这一类题型会重点讲解,并找同类题型训练”。
也就是说,传统教师将转变为个性化学习的设计师。AI可将作业自动化批改、反馈并分发,再根据学生数据实现实时的适应性学习,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有越来越多这类高科技进入厦门校园。长期以来,“写评语”是班主任一项繁重的工作,上学期期末,已经有学校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写评语,让班主任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润评语”。
不过,洪军强调,校园引入AI,并不是说老师可以当甩手掌柜,当AI成为知识传递的“加速器”,教师便能更加专注于学生的创造力与人格培养,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加强AI应用的安全意识,为学生合理合规使用AI提供科学指导。(文/厦门日报教育工作室首席专家 佘峥 通讯员 李陈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