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店8.8万家,遍布于62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辐射带动就业逾30万人。
文ㅣ林春茵
近年来,俞邦村依托传统小吃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位于俞邦村内的夏茂特产店销售各种当地美食产品。
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的俞邦村,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3月24日,当记者走进俞邦村时,热腾腾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前一天,正在三明考察调研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俞邦村,实地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俞邦村和有着“国民小吃”之称的沙县小吃再次走红。
走进“沙县小吃第一村”
从俞邦村所倚靠的后门山俯瞰,不难理解这个小山村何以在今天享有“沙县小吃第一村”之誉。
三明以森林覆盖率高达78.73%被称为“福建最绿城市”,很多村庄就镶嵌在大山密林里,而俞邦村在群山围拱中,坪坝一马平川。自古中原人南迁,商渠通达,北方的蒸饺、南方的炖罐,南北风味在这里荟萃。
曾多年担任俞邦村党支部书记的俞广清告诉记者,因为爱山爱树不肯破坏林木,俞邦人宁可出山辛苦找钱;靠着蒸饺、扁肉、拌面、炖罐这“四大金刚”,村民致富,盖起了新房。
“上世纪90年代家里起房子,卖沙县小吃一个月能起一层楼。”擅长做油饼的俞邦村村民张秀姬说,如今靠着从沙县标准化配送的物资,女儿在杭州、武汉连锁经营5家沙县小吃店,年收入超过45万元(人民币,下同)。
总书记和村民话家常
让张秀姬吃惊的是,总书记竟熟悉锅边也叫“鼎边糊”、搭配油饼最好吃的“地道美食秘籍”。
经营“将军米粿”小吃摊的俞邦村村民林木英也讶然发现,总书记和村民话家常,会关心春卷馅料放什么、金包银和蒸饺小笼包怎么卖,“就跟邻居说话一样,特别亲切。”
“油饼一个售价只卖五毛钱,总书记就说五元十个就吃得很饱了。”张秀姬对记者说。林木英也向记者讲道,报出小吃价格后,“总书记也说,群众吃这个,一顿饭花个十块钱二十块钱就吃饱了。”
俞广清向记者追述道,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多次指导过沙县小吃产业发展,曾肯定沙县小吃成功之处在于填补低消费空白、薄利多销,也曾鼓励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年来,沙县着力扶持沙县小吃的发展,曾成立中国唯一的“小吃办”政府部门,亦鼓励乡镇干部停薪留职带头经营小吃。2008年,沙县小吃集团成立,推动沙县小吃向“标准化、连锁化”转型升级。
再次来到沙县,习近平总书记再度为沙县小吃点赞,令小吃业主们难掩兴奋之情。自2018年起在日本连开四家沙县小吃连锁店的沙县籍旅日侨胞毛伟明,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一喜讯。
“正是得益于物美价廉和标准化配料,沙县小吃在日本站稳了脚跟。”毛伟明在电话里告诉记者,860日元一份拌面扁肉“情侣套餐”供不应求。
小吃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俞邦村沙县小吃纪念馆展出的资料显示,沙县小吃全国门店8.8万家,遍布于62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辐射带动就业逾30万人,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长到2020年的21855元。
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全文公布,提出“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对此,当地官员认为,沙县小吃作为当地特色产业,将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作为沙县小吃原乡,俞邦村影响力溢出,为乡村旅游带来契机。”夏茂镇镇长张卫华表示,沙县小吃已经成为大产业,小吃食材需求量猛增,镇里将力推食材原料种植业,通过一二三产联动带动乡村振兴。
俞邦村里,农田连片种下做芋饺的芋头和做烙粑的艾叶,还实现手机下单配送,让做烙粑的村民俞秀英实现了“60岁再就业”。“摘艾叶最辛苦,我人老腰弯不下去,没有艾叶怎么煎烙粑?”她笑说,“现在打个电话就能直接摘好送上门。”
如今,俞邦村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门山上三棵千年古樟都成了“沙县小吃第一村”的新招牌。有腿疾的村民俞其银回乡开了家小店,有时一天能卖出400多碗扁肉,“外面赚一点钱很辛苦,在家门口能赚钱是最好的。”
“总书记和我说,碱面放韭菜不会腻,没想到他这么懂行又和善。”俞其银说,“我会继续煮最好吃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