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一座城,那些人

让经过世界认可的人类共同遗产永续传承,把泉州的遗产价值和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

文ㅣ孙虹 吴冠标


“申遗成功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所说,申遗成功意味着要肩负起常态化监测,保护泉州文化遗产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

要将这份经过世界认可的人类共同遗产永续传承,更意味着要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把泉州的遗产价值和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

在泉州,正是一个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一支支自发组建的民间团队的点滴努力,共同支撑着这座古城历史遗迹申报世界遗产的庞大工程,并持续为保护遗产而努力着。

 

活态传承背后的民间力量

“莫道九日少景致,唯有亲临此山中。”得知泉州申遗成功后,年逾七旬的胡家其用自己作的这首诗为泉州抒怀。

1988年,40岁的胡家其放弃了原本不错的外贸工作,回到家乡照看不足百米高的九日山。回首一望,三十余载,半生年华。

时至今日,胡家其依然珍惜每一次讲九日山故事的机会。“我给一个人讲,他听了受益后再回去给10个人讲,这10个人再给10个人讲就是100个人,这100个再跟100个人讲……”

作为中国最新的第56项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众多遗产点乃至整座古城的活态传承令人赞叹。千百年来,众多遗产点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功能,与泉州当地民众生活早已融为一体。

自小生活在市区水门巷的吴秀满老人,今年已84岁高龄。在市舶司遗址边上长大的她,退休之后和几个老邻居一起,自发组建了“市舶司遗址文物保护小组”,从此以民间力量开始义务宣传保护古海关遗址之路。

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吴秀满和邻居们一直为此奔走,不仅发动社会人士捐款,修复了水仙宫部分建筑,设置了泉州市舶司文史纪念室,还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向天南地北的人讲述市舶司的故事。

“从小就在这片土地上听着市舶司的故事长大,对家门口的文化遗产有更多热爱和敬畏。邻居街坊都一直关注着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有需要帮忙的,大家都积极配合出力。”在吴秀满的心里,守护遗产,每一个泉州人都义不容辞。

在年仅13岁的许馨月心里,未来的路很长,“我的梦想就是向全世界讲好泉州故事”。

小小年纪的她,已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当了将近6年的讲解员。小馨月告诉记者,8岁时,在外婆的鼓励下,她加入义务讲解员的队伍中。从那时起,每年的节假日和寒暑假,她几乎都“泡”在馆里。

通过几年不断学习,宗教石刻陈列馆、古刺桐港、古船馆等展览的故事,小馨月早已烂熟于心,还不断拓展新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历史文化讲得更精彩,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十佳志愿者”。

截至目前,小馨月已经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讲解志愿服务超过300小时,接待了数百个中外游客团队,人数近万。她说,“我愿做一朵小小的浪花,推动泉州这艘海丝之船驶向世界”。

在泉州,文化遗产绝不是冰冷、生硬的建筑物,反而满载着人间烟火味。而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古城泉州的人来说,在岁月流转中与古老的遗产朝夕相伴,是一种特别的骄傲。

 

七旬“讲古仙”的惬意生活

“古城泉州的每一座山川、每一段河流、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古建筑都有动人的传说故事可讲,背后蕴含着闽南人传承千年的文化与精神。”一壶茶、一张桌,一把折扇话古城,这就是泉州讲古人杨江东的惬意生活。

“讲古”是闽南地区流传甚广的民间口头艺术,运用闽南俗谚演绎地方掌故、民间传说、古迹胜景、人物传奇等故事。而讲古人也被称为“讲古仙”,深受民众的追捧与喜爱。

今年被选为“闽南讲古”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杨江东就是这样一位资深的“讲古仙”。“好的故事永远有人听。”他感慨道,自己退休后因兴趣而开始从事讲古,至今已经14年有余,热情不减反增,近年来愈发喜欢给听众特别是孩子们讲讲“泉州故事”。

近期,杨江东准备开讲与世界遗产相关的泉州故事,让更多的年轻人、新泉州人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处遗产点中,洛阳桥伴着杨江东长大。因此,在“泉州故事”中,杨江东最喜欢也最擅长说的便是泉州洛阳桥系列传说。

杨江东的曾外祖父便是一名洛阳桥边的讲古人,受到长辈影响的他从小热爱曲艺,对蔡襄建洛阳桥的传说更是烂熟于心。

“闽南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连我都有许多不懂,为了讲古还得借助工具书查询或者询问老师黄锡钧。”杨江东说,每次拿到一份新的讲古文稿,都要进行“二次创作”,把一些词、句换成闽南俗谚,查询一些字的“府城音”正确读法,确保每一次讲古都正确、有趣、接地气。

杨江东对自己的徒弟们要求同样严格。听孩子们讲古,纠正他们的读音、文稿已经成为了他的日常工作。

身为一个非遗传承人,已年逾七旬的杨江东始终认为“责任大于荣誉”,并将闽南讲古带入校园、泉州市非遗馆等传承场所。而令他欣慰的是,如今的学校、家长都开始重视闽南语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跟着他一起学习讲古,看着一个个稚嫩的讲古人站在台上有模有样地说着泉州故事,他心里乐开了花。

此前,杨江东还常应同乡联谊会的邀请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给海外乡亲们讲古。“对于许多来自闽南的乡亲而言,乡音无疑是最好的礼物。有些乡亲听到地道风趣的闽南讲古时那种激动欢喜,甚至泪流满面的表情,令我永生难忘。”杨江东说。

6164e7a2aba77.jpg

左图:年逾七旬的杨江东是古城泉州一位资深的“闽南讲古人”。右图:石湖码头的标志性建筑再借亭,也是郭增沛日常巡查内容之一。

 

千年古渡的年轻守护者

顶着三伏天的滚滚热浪,年轻的郭增沛穿梭在有着千年历史的六胜塔和石湖码头之间,几年下来,原本白皙的皮肤被晒成健康的黑色。他笑着说:“这叫‘申遗黑’。”

六胜塔和石湖码头,是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遗产点中的两处。自申遗成功那天起,身为六胜塔石湖码头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的郭增沛和几个同事兴奋到了现在,“没办法停下来,从未觉得我们的工作如此有价值”。

1993年出生的郭增沛是泉州石狮石湖村人,“小时候石湖码头叫林銮渡,听村里的老人说是一位叫林銮的大人物建造的,对它的了解仅限于此。”

2017年,在大学念完工商管理专业后,郭增沛得知石狮市博物馆招人,就应聘了这个职位,管理站是石狮市博物馆下属机构。

直到工作后,郭增沛才开始了解到这个陪伴自己十多年的渡口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与价值,他愈发热爱这份工作和家乡。

管理站里有3名管理员,每天都有一人睡在站里,保证24小时有人值守。虽然通过挂在办公室墙上的屏幕,他们能实时看到每个遗产点8个角度的监控画面,但每隔两个小时,郭增沛都要和同事轮班骑电动车去六胜塔巡查一遍。

近年来,泉州市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除了平时的人力巡查和24小时监控外,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六胜塔的每根柱子底部和柱身安装芯片,实时反馈塔身的倾斜或沉降状态。郭增沛说,这些数值也是他们每日必须检查并上报的内容。

今年8月,保护管理站还将进行现场安防设施提升,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郭增沛将自己所学结合各种文献资料,整理出极具特色的讲解内容,推广给更多的人。在泉州申遗期间,他接待过的讲解活动便有四五百场。

“有些人觉得日复一日的巡视、讲解工作是枯燥的,但我并不这么认为。”郭增沛说,在文物保护、讲解工作中,他收获了欢乐,更收获了感动。

随着泉州申遗成功以及石湖码头、六胜塔遗产保护区环境的不断提升,游客的人数也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文物保护的压力与遗迹讲解工作的增加。“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但不论未来工作有什么改变,我都会去适应,为文物保护、宣介尽最大的努力。”郭增沛说。

 

千年古桥的“百科全书”

“洛阳桥的一石一木、一碑一塔、一亭一庙都有故事可讲。”一踏上福建泉州洛阳桥,已经当了30年洛阳桥讲解员的陈德杉老人便开始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只要我还讲得动、走得动、写得动,就会继续把洛阳桥的故事说下去。”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公元1053年,前后历时7年方建成。洛阳桥以其造势宏大、技艺高超,加之独特的石构平梁、筏形基础等造桥技术,被誉为“海内第一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在当地人看来,陈德杉就是一本洛阳桥“百科全书”,要了解洛阳桥的故事,找他准没错。多年来,洛阳桥边常常能见到陈德杉为人讲解的身影,这位78岁的老者用半生的热忱诠释着自己对这座古桥的爱。

“我第一次讲解洛阳桥是在1991年。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来泉考察,其中一站便是洛阳桥,我为领队迪安博士讲解洛阳桥筏型桥墩的设计巧思和原理。”陈德杉回忆道,后来他逐渐成为了洛阳桥的义务讲解员,特别是退休后,研究洛阳桥、讲解洛阳桥已经变成了他的主要工作。

自从中国“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作为22个遗产点之一的洛阳桥迎来了一批批专家学者和游客,陈德杉更忙了。在他眼中,申遗成功带给他的是更高的要求和沉甸甸的责任,也鼓舞着他发挥余热,为更多人讲解洛阳桥的传说。

对于洛阳桥的讲解,陈德杉懂得“看碟下菜”。“如果讲解对象是孩子或者年轻人,我就会从洛阳桥的传说故事入手,先声夺人,并在故事里穿插造桥过程中凝聚的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而当讲解对象是专家学者时,我则会先介绍洛阳桥的筏型桥墩、种蛎固基法等特点,最后再结合史料与民间传说,让他们对洛阳桥的文化历史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为了能够更好地讲解洛阳桥,陈德杉下足了功夫。从1993年开始,他便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寻找与洛阳镇相关的史料,希望能从这座古镇的历史中进一步读懂洛阳桥。而后,他愈发痴迷于在各种典籍中寻找关于洛阳桥的一切,并编著了《洛阳桥传说》《洛阳桥撷趣》等十余本洛阳桥相关的书籍。

除了相关书籍的编撰,陈德杉还常常进入社区、学校推广普及洛阳桥文化历史,手把手地培养一些文化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学生成为洛阳桥讲解员。如今,已经有十多位年轻讲解员能够熟练地掌握洛阳桥故事,独自为游客们进行讲解。

“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考证出洛阳桥月光菩萨塔上不知名字符的准确含义,补全这一块残缺的资料,讲完这座古塔的故事。30年来,我不断学习、考证、询问却未得其果,可以说这是我心中最大的遗憾。”陈德杉如是说。

位于泉州石狮蚶江镇石湖村的六胜塔,是古代商船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

位于泉州石狮蚶江镇石湖村的六胜塔,是古代商船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

 

泉州学研究学者、黎明职业大学教师李双幼对泉州府文庙的每一个碑刻都了如指掌。

“80后”泉州姑娘的不解缘

走过福建泉州府文庙的大成门、穿过泮池,泉州学研究学者、黎明职业大学教师李双幼驻足于大成殿旁一块不起眼的石碑边,指点着碑文,一字一句地为记者讲解这篇《泉郡博胡时轩先生修学记》。

“文庙的修缮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重要的事,甚至可以被列入到官员政绩考核之中。”李双幼说。

李双幼与泉州府文庙正是结缘于此间的一方方石碑。2006年,泉州文史专家杨清江邀请她帮忙整理府文庙碑刻,这个痴迷历史的“80后”姑娘欣然应允,而后她对文庙的关注便一发不可收拾。

在整理碑刻的过程中,李双幼发现有许多碑文是记载文庙修缮历史的。“例如这一块清代捐资修缮文庙地方人士名录的碑刻,他们之中有以个人名义捐赠的,更有以船队、商会名义捐赠的,可见历朝历代各行各业人士对泉州府文庙的尊崇与认可,这让我印象深刻。”

泉州府文庙是世遗泉州的一处遗产点。泉州申遗成功后,李双幼再次走进文庙,回想起自己对府文庙从邂逅到热爱的15载光阴,她感慨万分。“府文庙凝聚泉州文脉,是儒家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杨清江等前辈的结识与交流,为李双幼深入挖掘泉州历史文化遗产打开了一扇窗户。在课题研究中,她还以泉州府文庙为考察对象,发表了《文庙建筑的空间记忆和文化传承》。

“府文庙的空间营造和记忆延续是在政权力量和民间认同的双重心理驱动下进行的,其在历史变迁中始终发挥着与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有关的作用。”李双幼说,如今的府文庙作为标志地方历史和人文昌盛的重要建筑,有效对接市民日常各种文化活动,已经发展成泉州优质的文化园区。

近年来,府文庙注重文化遗产与城市公共空间二者的和谐与互动关系,坚持活态传承利用,让府文庙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中:清代正音书院在文庙广场洙泗桥西北的惠风堂复设开放,用于开展讲学和公益阅读等活动;明伦堂内除专题陈列展览外,常年举办“国学讲堂”,定期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前来讲学……

伴随着泉州申遗成功,泉州的文化保护传承氛围愈发浓烈。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李双幼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引导和鼓励学生们探索府文庙等泉州历史遗产,在实践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在认识和传承的基础上寻找灵感做出创新,设计出相关文创产品,更好地推介泉州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