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孩子在逐渐“消失”

他们不用学手语,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享受精彩人生。

文ㅣ龙敏


正值暑期招生季,福建省莆田市特殊教育学校至今尚未收到听障儿童新生报名。然而,10多年前,校门口这时常常已排起了长队。

莆田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吴劲松说,学校过去主要招收听障学生,最多时有300多名在校生,因此有时招生还需专门设置面试。可近年来,即使“零门槛”也没招到学生。

随着国家的发展,对残疾事业的保障力度越来越大,对残疾人越来越关爱,听障儿童的数量正在逐年下降。

 

“十聋九哑”变“十聋九不哑”

俗话常说“十聋九哑”,指的是如果没有及时进行人工干预,因为“聋”听不到声音,所以就不知道发音,直接导致“哑”。

吴劲松说,儿童如果不幸患上听力疾病,在6周岁前没有及时治疗,错过了语言发育的关键期,长大后即便植入人工耳蜗,他们也很难再学会说话。

在新生儿人群中进行全面的听力筛查,及时为无法听见声音的孩子们植入人工耳蜗,他们中的多数人就可以顺利建立和这个世界的联系,这就是如今的“十聋九不哑”。

根据测算,人工耳蜗植入的手术和后期康复费用加起来不低于20万元(人民币,下同),这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曾是难以承受之重。

吴劲松告诉记者,在人工耳蜗手术补助政策尚未达到应做尽做前,一些听障孩子很遗憾地错过了0到6周岁的语言发育关键期,导致他们无法融入正常学校,只能依靠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手语来打通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为了实现“十聋九不哑”,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投入了不少财力。

莆田市卫健委妇幼科负责人朱丽芬透露,莆田市在2019年到2021年期间连续三年实施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免费筛查“为民办实事”项目,财政总投入2200多万元,共为7.5万多名新生儿免费提供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查出阳性携带者2400多例,并对这些基因携带者开展针对性健康指导,有效预防出生缺陷发生。

对于已出现听力障碍的孩子,莆田市残联康复科负责人黄卫国表示,要加强筛查,符合植入人工耳蜗身体条件的孩子要及时植入。

如今,莆田市为符合人工耳蜗植入身体条件的0到6岁听力残疾儿童(贫困家庭儿童为14周岁以下),向福建省残联申请提供相应补助来完成手术。2019年至2021年,莆田市共为16名听力残疾儿童减免手术费和人工耳蜗产品费用,每人8万元。

刚1岁多时,小磊被查出听不见声音,但治疗所需手术费让这家人犯了难。获悉相关政策后,小磊母亲向莆田市残联申请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补助。康复后,小磊现在能和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正常教育。小磊母亲说:“除了吃住和路费,这个手术我们几乎没花什么钱。”

植入人工耳蜗后,孩子们仍需在专业的康复机构里进行语言、发音、社交、认知等训练。黄卫国说,对于符合条件的0到17岁少年儿童,在康复训练方面,莆田市残联也有相应的补助政策。

莆田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区占地面积45亩,总建筑面积约18000平方米,校内设施较齐全。

莆田市特殊教育学校基本能适应和满足听障、视障、智障残疾学生学前康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踏上转型新征程

随着医学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如今的听障学生正在逐渐“消失”。

吴劲松说,对于莆田市特殊教育学校而言,随着听障班的学生越来越少,听障部的老师们也面临着转型的新课题。

自2016年起,莆田市特殊教育学校就开始探索教师跨部任教、跨学科任教,2019年开办自闭症康复实验班,2022年更是结合教师会手语的优势,在自闭症康复中探索手语沟通教学。

吴劲松称,2022年除了继续做好听障学生常规招生外,重点招收自闭症学生,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减轻家庭负担。

蔡黎萍老师已经在听障部的特教岗位上工作了近30年,送走了20多届毕业生。如今,蔡黎萍和同事们也正在积极学习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新课题。

“作为特教老师,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我们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看见这群孩子,关爱这群孩子,让这群孩子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蔡黎萍老师说。

面对当下的“招生难”,作为校长的吴劲松却感到高兴。他说:“虽然学校招生遇到了难题,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听障孩子不用学手语,可以和正常学生一样享受精彩人生,我们一样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