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的宁德实践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在探索与实践中作出了深刻回答。
文ㅣ吕巧琴 叶茂 林榕生 吴允杰
如何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992年7月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作出了深刻回答。
立足于“下”,植根于“民”
时值《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表示,“四下基层”既是工作制度,也是工作方法,更是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加快推动发展的传家宝;将一以贯之地传承、弘扬、践行“四下基层”制度,让这一源自宁德的重要制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
30多年来,“四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工作制度在福建省宁德市传承,生生不息并不断深化拓展。
作为“四下基层”的发源地,宁德市霞浦县近年来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优势,解决了大量民众“急难愁盼”:县委书记担任县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总召集人,每年专题部署开展信访工作,每月集中接访约访,县、乡、村三级书记上下联动抓信访……
在霞浦县松港街道百丽花园小区,霞浦县委书记郭文胜实地察看老旧小区改造后小区住户与商铺业主的矛盾,了解双方诉求,并协调相关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随后,郭文胜还在县委党校信访接待处与每一位来访民众交谈,认真倾听民众诉求,与相关负责人一起分析问题症结、探讨解决方法,依法依规作出答复。
郭文胜表示,要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用心用情解决好民众的合理诉求,努力让民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为拓宽接访范围,每月15日(特殊情况顺延)在霞浦县委党校开展接访活动,接访领导从原来的实行单双月轮流接访制度,单月接访人为县委书记和其他党政县处级分管领导,双月接访人为县长和其他党政县处级分管领导,变为不分党政班子接访,进一步扩大了业务面,全面铺开接访民众工作。
“四下基层”,立足于“下”,植根于“民”。带着问题、带着感情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领导干部与民众之间才能架起“连心桥”。
在宁德市古田县的一次信访接待日,古田县委书记张成慧将接待现场搬到涉访问题的田间地头,实地察看因道路建设导致信访民众的农田受损情况;了解村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的领取情况,当地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并现场帮助村民与农信社对接贷款事宜,解决村民生产资金短缺问题。
短短一个上午,张成慧不仅在接访点面对面接受民众来访,而且深入涉访点与民众“零距离”交流,实地了解涉访情况,将所有问题都在现场解释答复,并交由各职能部门根据相关文件和实际情况尽快落实解决。
如今,古田县通过“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引领,各部门的机关干部形成了走出机关、深入基层,从小事抓起、从具体问题问起的良好作风,从而将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治理效能,让民众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事有人解决,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
近年来,宁德市深化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各级领导干部每个月都深入到挂钩的县乡村、企业和项目,结合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稳经济大盘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研究解决;结合民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尤其是信访问题,开展走访、约访、大接访。
在宁德,“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已“蔚然成风”。
以茶致富,以茶兴业
时值《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福建省宁德市阔步前行在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上。
位于“中国白茶之乡”宁德福鼎市的磻溪镇赤溪村,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扶贫第一村”。小山村里,白墙黛瓦的畲族风情购物街两旁,茶叶店、特产店、小酒楼鳞次栉比,灯笼高挂;茶园里,连片的茶树层层叠叠,格外青翠。
坦洋村坦洋茶山。
20世纪80年代,赤溪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村。1984年6月24日开始,赤溪村开启了接受“输血”、艰难“换血”、自我“造血”的奋斗历程。
其间,赤溪村发挥“中国扶贫第一村”和福鼎白茶品牌效应,逐步形成茶业、旅游、文化相融合的产业定位。茶园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的35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2100亩,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制茶,村中办起了茶叶加工厂6家,白茶收入占到村民人均收入的四成以上。
看好家乡的茶叶资源,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毕业的杜赢2013年回村当起“新农民”,筹集近百万元创办茶叶加工厂。如今,他的公司已步入正轨,拥有标准化厂房3000多平方米,带动当地农户800多人增产增收。
“2021年营业额突破500万元。”杜赢说,赤溪村经过多年发展,底子慢慢厚了,人气渐渐旺了。
发展可持续“造血”的产业,让赤溪村脱贫致富并推动乡村振兴。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赤溪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36元,村集体收入超过255万元。
在宁德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夏良玉看来,茶产业为闽东乡村脱贫攻坚确立了重要的产业支撑,因茶产业而带动的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所造就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在第三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上,“历史厚重数‘坦洋’”“绿色时尚看白茶”成为与会者谈论最多的话题。在不断完善茶种培育、技术标准的同时,福安坦洋工夫、福鼎白茶纷纷开发出茶点茶食、茶饮料、茶衍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提升。
步入中国百年红茶“坦洋工夫”的发祥地——宁德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村落四周都是绿油油的茶山,村中长街两旁,茶行一字排开,村民们忙着茶事。
昔日荒山变身“茶海”,茶产业已成为坦洋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该村八成以上人口涉茶,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茶园种植面积从500余亩扩大到近4000亩,还在传统茶业基础上催生出茶园旅游新业态。
社口镇镇长陆绚说,以“茶乡观光休闲+特色民宿+茶文化研学”的发展模式,结合每年举办开茶节、斗茶赛,打响“坦洋工夫”茶品牌,走出一条茶旅融合新路子。
回望宁德发展的这30年,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宁德茶产业始终发挥着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
一组组数据,反映着宁德茶产业践行和印证脱贫需要增强“造血”功能的产业扶贫思路:茶园种植面积从1985年的48.86万亩增至2021年的101.84万亩,茶叶种植遍及宁德九个县市区;毛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升,从1988年的12.28%增至2020年的18.22%;全市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和70%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及相关产业。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宁德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茶叶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重要扶贫产业,促使福鼎赤溪、福安坦洋、寿宁下党等重点贫困乡村在2016年到2019年间提前实现脱贫。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宁德大力发展生态茶园,实施茶叶“绿色工程”,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夏良玉认为,接下来,茶产业仍将是闽东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和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契合点与发力点。
昔日的宁德,是“老、少、边、岛、贫”地区;30年后,宁德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成为福建发展的新增长极。
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表示,培育壮大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青拓集团等世界级领军企业,打造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地标,全市综合实力跃升至全省第五、全国百强。
产业为先,融合发展
盛夏时节,“闽东珍果”穆阳水蜜桃进入成熟期,处处呈现丰收盛况。在位于福建宁德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虎头村口的穆阳水蜜桃交易中心内,更是一派忙碌景象。
在一层的水蜜桃交易中心,30多个摊位摆满了粉嫩的水蜜桃;二层的水蜜桃产业数字展示馆,正在用声、光、电和多媒体形式展示穆阳水蜜桃的历史、产业发展情况、效益等,让水蜜桃不止味美,还成为“有故事”的果。拾级而上,便是水蜜桃电商服务中心,直播团队通过平台进行水蜜桃带货直播,让穆阳水蜜桃美名远扬。
水蜜桃电商服务中心内,主播进行水蜜桃带货直播。
“种植户通过入驻水蜜桃交易市场,利用交易市场及物流仓储中心项目优势,大大提高了分拣、运输效率。”福安市政府副市长蓝和鸣说,邀请直播团队入驻水蜜桃电商服务中心,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打响穆阳水蜜桃品牌文化。
福安穆阳水蜜桃产业中心项目总投资约1200万元,建筑面积约3000平米,完成投资636.49万元。目前,水蜜桃交易市场、水蜜桃产业数字展示馆、水蜜桃电商服务中心、福安市桃产业研发中心以及配套水蜜桃仓储冷库和水蜜桃物流包装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
蓝和鸣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水蜜桃冷链储藏、分拣、交易、文化传播、科普教育、品牌孵化推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穆阳水蜜桃产业枢纽,有效规范和提升水蜜桃交易环境,传播福安桃文化,提升穆阳水蜜桃品牌价值。
作为穆阳水蜜桃主产地的虎头村,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条件,种出来的水蜜桃果大核小、颜色鲜艳、柔软多汁、味甜清香,被誉为“闽东珍果”,先后获得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021年度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
目前,虎头村水蜜桃种植面积1600多亩,年产量近1200多吨,年产值2400多万元;人均种植面积2亩,收入3万多元,种植水蜜桃已成为村民勤劳致富的支柱产业。2021年该村人均收入2858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89万元。
近年来,福安大念“山海田经”,实施“种养+”联动,构建并优化升级以茶叶和葡萄为主的“2+N”特色现代农业体系;同时,持续培育壮大水蜜桃、芙蓉李、脐橙、中药材等一批特色精品产业,形成“多乡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福安市拥有农业领域中国驰名商标2件、福建省著名商标28件、福建省名牌产品14件,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件,认证“三品一标”企业36家农产品114个。“坦洋工夫”“福安巨峰葡萄”品牌入选中国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百强榜,“福安巨峰葡萄”“穆阳水蜜桃”品牌荣获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一方增收致富。今年1-6月,福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26675.8元,同比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10302元,同比增长6.7%,茶叶和葡萄贡献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达60%以上。
同时,福安市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探索“古村落+文创+旅游”模式、推进“渔业+休闲观光”融合发展,持续释放乡村活力,全年接待游客60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2.56亿元,增长32.5%。
当地官方表示,进一步完善“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做优做强茶叶、葡萄等主导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并行发展;围绕农业生产各领域重点企业,强化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加快形成产业化生产规模,探寻全市高质量乡村振兴“福安路径”。
逐绿而兴,生态底色
走进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上洋村的福建馨蕙兰园艺有限公司温室大棚内,工人们正在对文心兰进行日常养护,一排排绿油油的花苗长势良好,一派生机盎然。
周宁县花卉基地内种植的大花蕙兰。
今年4月,福建馨蕙兰园艺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余朝晖被周宁生态优势所吸引,将基地扩展至周宁,发展花卉产业。
“目前,我们已建成30亩的大棚,育有40余万株的文心兰。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产文心兰200万株,产值约6000万元,还可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余朝晖说。
周宁县平均海拔800米,即便是盛夏,日均气温也只有24℃,而且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宜发展高山冷凉花卉产业。
近年来,周宁县围绕打造亿元年产值花卉产业目标,着力抓规划、优环境、促招商,短短几年间,高山冷凉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并成长为周宁县支柱产业之一,种植面积2700多亩,年产值达3亿元。
不止于花卉产业,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周宁全面推动林下经济、高山云雾茶、高山高优蔬菜、高山晚熟水果等产业发展,并探索推进产业互动。截至目前,该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2亿元、高山蔬菜产值1.93亿元、水果产值1.19亿元。
借助好环境释放的生态红利,周宁全域旅游也越发红火。
“网红”景区苏家山依托茶园上空的各类娱乐项目,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礼门乡陈峭村瑰丽的日出、云海、星空和磅礴的峭石、岩洞、峡谷,让以民宿、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快速崛起……2021年,周宁全县接待游客量412万人次、比增102%,旅游综合收入26.5亿元、比增69.8%。
“周宁好山好水好风光,有花有诗有远方,是一个到过就忘不了的旅游目的地。”周宁县委书记袁华军表示,立足新阶段,将深入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响“鲤乡福境·云端周宁”品牌,让文旅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
走进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过眼之处绿满山峦,古朴典雅的长廊水榭沿溪而建,宁静和谐的土木房屋依山傍水,与七彩房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油画。
后洋村是革命老区村,30多年前还是一片荒山。1983年,后洋村村民黄振芳贷款8万元,带领全家创办家庭林场,开垦荒山50亩。3年时间,黄振芳和家人造林1207亩,并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魔芋、茶等经济作物,解决造林资金短缺难题,成为当时宁德地区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户。
在黄振芳的示范带动下,后洋村掀起了造林热,林地面积很快扩增到7307亩,开启后洋村民绿色发展的生态之路。
得益于丰富的林业资源,后洋村深耕黄振芳家庭林场,探索“林养、林种、林游”融合新模式,牧业、花卉、林下中草药种植等绿色产业纷纷涌入。2021年,后洋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后洋村“逐绿而兴”的实践,是近年来周宁深入践行“三库(森林是水库、钱库和粮库)+碳库”生态文明理念,做大做强特色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等生态产业,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子的生动写照。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周宁县利用林地9万多亩发展林下经济,培育“黄振芳”式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00多家,总产值超过3亿元,带动近万人就业增收,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覆盖城乡、惠及全民。2021年,周宁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30元,同比增长12.0%。
党建引领,特色产业
海拔400-650米、年日照超3000小时,让福建宁德市寿宁县清源镇竹坪村非常适宜猕猴桃的生长。
坐落于竹坪村的清源镇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已开荒种植猕猴桃近3000亩。“竹坪村是猕猴桃种植的‘黄金产区’。”清源镇党委书记王祖联说,这里出产的红阳猕猴桃获评2020年全县“优质果”评比一等奖。
该基地早期由农户零散种植猕猴桃500亩。2021年起,得益于寿宁县扶持发展特色种植业政策,基地迅速扩大种植规模,并引育新品种进行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已建成作业道路、山地轨道车、冷藏库、停车场等部分配套设施,并设立网上交易平台、电商直播间等。
种植规模扩大后,如何提高群众参与度,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该基地采取“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模式,建立由党支部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目前共有184个社员(其中种植77户、入股107户),并流转利用撂荒地进行垦复种植,形成辐射带动效益。
目前,基地已有少量猕猴桃产品上市,预计今年总产值1600万元,为脱贫户、低保户增收1.5万元,村财增收15万元;2024年将全面进入丰产期,预计年产值可达1亿元。
王祖联说,将按照产业园区的建设标准,加快整体连片种植,加强田间管理抚育,建设400吨冰温气调库等配套设施,并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和农业休闲观光,努力打造成为全县优质水果产业示范园区。
猕猴桃产业成为清源镇的特色产业、增收产业,是近年来寿宁县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步伐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寿宁县建立“支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开展农村党员“三个带头”(带头提高能力素质、带头领办产业项目、带头联户帮扶带富)行动,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施“党员帮带工程”等,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寿宁县累计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700多家,正在创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今年来,组织党员领办示范项目294个、能人党员联户帮扶脱贫群众1280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推动乡村共同富裕。
同时,该县以开展农村党员“三个带头”活动为抓手,以发展硒锌康养旅游和高山茶叶、优质水果、食用菌、林下经济“1+4”生态高效农业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三茶”融合产业园、标准化食用菌产业园,全链条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寿宁县南阳镇的福建一棵茶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炼车间内,茶香四溢,茶叶籽、茶树枝、老茶叶、茶梗等都在此“变废为宝”,用于生产高端茶叶籽油、中成药、茶粉末、食用菌生产原料和天然有机肥等,实现“一棵茶树”循环利用。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已建成自动化茶多酚油压榨、精炼、灌装生产线及4条包装生产线,生产具有保健食用功能的“茶叶籽油”等产品10种,年产值约5000万元。
寿宁县硒锌办负责人张田生表示,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收购茶叶籽500吨,带动茶农户均增收5000余元;收购的茶树枝、老茶叶等,每亩可增加茶农收入1200元以上。
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增收的场景,在寿宁县各个乡村接续上演:清源镇龟洋村牵头成立寿宁恒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34户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年产值达500多万元;犀溪镇仙峰村党支部书记叶柏金出资60多万元成立金祥丰农业专业合作社,15户村民通过在葡萄园务工及种葡萄,每年增收3万多元……
寿宁县已建成百亩以上特色种植示范基地21个,累计发展茶叶16.18万亩、水果4.21万亩、食用菌800万袋、林下种养基地3000多亩,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今的寿宁县,山青水绿,茶香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