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记者 黄钰姣)理工类高校和理工类学科与产业结合最紧密,是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11月22日,福建省“加强理工类高校建设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介绍了福建省加强理工类高校建设、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情况。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福建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飏,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黄浩,福建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琛,厦门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朱顺痣,闽江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兴明出席发布会并介绍相关情况。
发布会现场 黄钰姣 摄
“近年来,我们聚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有组织推进理工类高校、学科、人才、科研协同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有力支撑和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王飏介绍,全省现有理工类高校27所、以理工类人才培养为主的综合类高校20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53.4%。理工类高校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服务支撑力实现新跃升。
福建坚持强化统筹、协同联动,引导高校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构建紧密贴合福建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学科专业体系,扩大理工类学科专业培养规模,会同发改、工信等部门梳理急需紧缺的理工类学科专业目录,并纳入“正面清单”予以优先支持增设,“一校一案”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理工类学科专业占比,目前全省高校共开设理工类博士点66个、硕士点188个、本科专业点809个,分别比2020年增长27%、25%、11%;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计划,将7个理工类学科纳入培优范围,打造理工类龙头学科;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理工类专业入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24个、省级176个,分别占入围总数的46%、50%。目前,全省有6个理工类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52个理工类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比2020年分别增加4个、34个。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有8个理工类学科进入A类行列,比上一轮增加5个。有6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比2020年增加23个。
福建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依托福建省高校10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基地,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探索科教融汇的协同育人机制。组织高校与华为、紫金矿业等龙头企业共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4个,遴选建设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5个,布局建设厦门大学、福州大学2家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培养试点,推进产教协同育人;聚焦集成电路、微电子、网络安全、医疗卫生等急需领域人才需求,建成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厦门大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福建理工大学)等5个专业特色学院,获批国家级集成电路、医学攻关等2个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建设福州大学未来膜技术学院、福建警察学院一流网安学院。
近五年,福建高校年均向经济社会输送理工类毕业生15.1万名,其中研究生1万名、本科生5.5万名、高职生8.6万名,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福建坚持组织推进、揭榜挂帅,集聚理工类高校、学科、平台、人才等力量,有组织加强科研攻关,着力打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驱动引擎。高校牵头建设了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厦门大学嘉庚实验室、翔安实验室、福州大学闽都实验室、清源实验室等省创新实验室。福州大学与企业合作成立福建省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近三年来,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省总数85%、省科学技术奖占总数50%以上。高校主持或参与的7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这是1999年党和国家对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福建省高校获奖数最高的一届。
王飏表示,下一步,福建省教育厅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理工类高校发展,建设教育强省,更好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