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厦门各项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市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图为优美宜人的鹭岛。(资料图/记者 王火炎 摄)

华西厦门医院。(记者 林铭鸿 摄)

午休时,学生把课桌椅放下,就成了午休床。(资料图/林铭鸿 摄)

  这一年,我市新增学位4.6万,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各区至少一家高水平医院,健康服务更专业便利;城镇新增就业16.28万人,社会保障更趋稳固健全……昨日上午,我市举办“民生保障这一年”新闻发布会,副市长廖华生介绍了今年以来厦门民生保障工作成效。市教育局局长陈珍、市人社局局长周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何伯星、市卫健委主任姚冠华、市医保局局长花育明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一年来,我市从小切口关注大民生,各项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市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民生事业发展硕果累累,为今后实现人民生活品质新跃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加可感可及。

  教育更加优质均衡

  健康服务更专业便利

  发布会指出,今年以来,我市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45个,新增学位4.6万个,约1.4万名随迁子女积分免试免费入学,教育更具优质均衡。

  孩子入学,“动动手指”就办妥——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入学一件事”线上系统,让家长在手机上就可以办理入学手续。为了减轻上班族没法及时接孩子的烦恼,我市还推出课后延时服务,现有四分之三学生家庭享受这一服务。厦门还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婴幼儿照护示范城市,已建成托位2万多个,其中普惠占六成,收费平均下降30%,低龄托班降费达50%。

  孩子们更健康快乐、身上有劲、眼里有光。除了普通高考、职教高考、中考成绩领先全省,我市关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八成学校提供午托,让80所学校3万多名学生可以在校“躺睡”午休。我市推动体教融合,建设254所国家级体育特色校,向国家队、省队输送优秀苗子1000多人,“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都减少了。

  我市居民健康服务也更加专业便利。今年我市健康评价指标居全国前列,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42岁,高出全国平均3.82岁。群众看病更方便——我市在社区推广16个专病防治分级诊疗,千名医师下基层服务近6万人次。部分大病不出市,每个区至少有一家高水平医院,华西厦门医院、复旦肿瘤厦门医院、苏颂医院陆续投用,新增床位3000张。又有4家医院通过“三甲”评审。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医院累计引入新技术300多项,填补了100多项技术空白,群众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看好病。群众用药也更放心,我市建成全国第一家追溯码数据应用中心,可以追踪每一盒药品在哪生产、往哪销售。

  社会保障更趋稳固健全

  住房保障更显贴心宜居

  据介绍,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6.28万人。制定出台新一轮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兑现各类补助补贴9.81亿元,减征企业失业保险费14.19亿元。我市社保覆盖面、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基本医保参保目标完成率和增长人数,都位列全省第一。

  人才工作方面,我市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资格并形成大陆第一部法规,人工智能等10个新领域试点职称改革,连续四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市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已经超过30万,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保障他们的权益,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18条专门措施,从畅通维权渠道、加强职业伤害保障、引导督促企业规范管理等方面,强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更趋稳固健全,住房保障也更显贴心宜居。为了让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我市构建“住厦来”品牌体系,做到在厦居民“保基本”,来厦青年“有得住”,留厦人才“住得好”。面向1.3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我市推出22批次公租房并发放租金补助。对于来厦就业创业实习的大学生,1年内有“一张床”免费住宿,已在厦就业的大学生可以享受“五年五折租房”,解决青年过渡性住房需求,累计补贴4亿元,惠及11万人次。面向骨干、高层次人才按市场价4.5折配售人才房和单批次保障房。建设保障房地铁社区,配建医、教、娱、购等公共资源,打造“15分钟生活圈”。

  体育赛事精彩纷呈

  交通出行便捷顺畅

  体育运动是厦门许多高素质高颜值人士的“魅力秘方”,也是厦门这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活力配方”。今年来,厦门的体育赛事更加精彩纷呈,办出了国际水平,共举办厦门马拉松、CBA全明星周末、钻石联赛、世界杯预选赛等国内外顶级赛事30余场,在激烈竞争中成功取得苏迪曼杯举办权,马拉松获评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代表性赛事”。

  “15分钟健身圈”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场地设施建到群众身边。今年来,我市新建近邻运动场100多处、4万多平方米,建成8个体育公园、44家智慧健身房,180多所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

  市民的交通出行更加便捷顺畅,我市新开通公交进小区、园区、学校、医院、商圈、企业“六进”线路37条,厦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数排名全国前五。为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我市改造31处交通拥堵点,并在全市地铁、BRT站点周边设有63处“P+R”停车场、提供近8000个车位,“自驾+地铁”换乘更方便。

  生态环境优美宜人

  农业农村更富活力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四,主要流域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厦门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水质更清澈了。全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91.7%,碧海银滩成为厦门最亮丽的风景。植树造林2700多亩,新建绿地130公顷,成规模的红树林达170多公顷,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实践基地,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在80多头,文昌鱼密度稳中有升,杏林湾成为候鸟鸬鹚越冬乐园,厦门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厦门的农业农村也更富活力魅力。今年我市投资近3.5亿元建设220个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新布设150个村级快递点,完成近1200幢裸房整治,改造10条农网线路。建设一批农耕研学基地、农村文体中心,建成美丽乡村庭院、小公园750多个。村村都建有农村幸福院或养老服务站,16家获评省五星级机构,吸引到游客147万人次。(记者 何无痕)

  

  声音

  

  市教育局局长陈珍:

  厦门基础教育满意度长期保持在全国主要城市前列。近5年新增中小幼学位数31.3万个,在全国首创开展小升初“划片招生、电脑派位”,实现随迁子女积分入学“零门槛”申报;在全省率先建成“入学一件事”管理系统,实现全过程“不见面”,全平台“都能办”。

  

  市人社局局长周昱:

  厦门构建了由37个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协同联动机制,出台了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18条措施,从畅通维权渠道、加强职业伤害保障、引导督促企业规范管理等方面,强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何伯星:

  2024年,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推进碳降、减污、扩绿、增长,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和近岸海域水质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持续提升群众优美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

  

  市卫健委主任姚冠华:

  今年来,我市围绕“托得进”,新增普惠托育机构122个,普惠性托位5039个;围绕“托得好”,推动医疗机构与托育机构签约率超90%;围绕“托得起”,对普惠托育机构实施奖补和租金优惠政策,全市普惠托育机构平均收费降低30%,低龄托班降费超50%。

  

  市医保局局长花育明:

  2022年,厦门在全省率先落地了“惠厦保”。“惠厦保”成功上线三年,累计理赔超5.5万件,其中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小的不到1岁;患者自费的赔付比例达到70.5%,有效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

  

  问答实录

  

  详解厦门一年来民生保障领域主要做法和成效

  

  在昨日举行的“民生保障这一年”新闻发布会上,市教育局局长陈珍,市人社局局长周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何伯星,市卫健委主任姚冠华,市医保局局长花育明聚焦民生保障这一主题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创新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模式

  问:市民群众都希望有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关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厦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陈珍:在推进优质均衡方面,我们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突出基础支撑,力促优质均衡。全市统一规划布局,编制实施《厦门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及《厦门市教育设施规划(2020-2035年)》,优先保障中小学教育用地,通过补短扩容、名师名校出岛、百校焕新等专项行动,创新优质资源辐射模式。近5年新增中小幼学位数31.3万个,有效缓解近两年入学高峰。成立62个教育集团,城乡学校100%建立对口帮扶或教育共同体。

  二是持续优化政策,提升服务效能。在全国首创开展小升初“划片招生、电脑派位”、教师同城同编同薪、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随机编班等,在全省首创免除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公办校学生的学杂费。实现随迁子女积分入学“零门槛”申报。在全省率先建成“入学一件事”管理系统,实现全过程“不见面”,全平台“都能办”,即全市学校一套系统、一个入口、一次采集、一网通办,2024年惠及13.1万名学生。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各学段、公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

  三是坚持特色办学,回归教育本色。以特色办学为突破口,努力办出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如厦门新教育学校,生源80%为随迁子女。如今该校学生已经申报了21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得授权,最小的参与者才一年级,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创类比赛屡屡获奖。该校以很短的办学时间、最优的科技创新成绩,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全方位保障劳动者权益

  问:近年来,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断涌现,穿行在城市空间,为我们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请问,政府在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周昱:市委市政府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高度重视,构建了由37个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协同联动机制,出台了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18条措施,从畅通维权渠道、加强职业伤害保障、引导督促企业规范管理等方面,强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

  打造一站式中心,畅通维权渠道。专门成立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市级综合性权益保障中心,并在6个区设立分中心,同时组建邮政快递业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网约车行业调解中心,提供一站式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服务。今年来,各中心共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咨询、调解、仲裁等维权服务1847人次。

  推出定制化保险,解决后顾之忧。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风险高、现行职业伤害保障不足的实际,专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量身定做职业伤害保险项目——“益鹭保”。目前,已有2.88万人投保共计185.32万天次。

  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暖心氛围。人社部门在全市建设了26个零工驿站、零工市场,开发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信息系统,为劳动者提供劳动用工备案、技能培训等20余项服务。总工会、邮管局、市政园林等部门还搭建1000余处“爱心驿站”,住建部门改造20多座过街天桥,交管部门在部分路段增设电动车专用通道,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提供便利。

  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问:市民群众对托育服务很关注,请问厦门对这项工作有哪些具体举措呢?

  姚冠华:为加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我市以“托得进、托得好、托得起”为目标,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围绕“托得进”,扩大托育服务多元化供给。推动普惠托育项目建设,新增普惠托育机构122个,普惠性托位5039个。截至2024年11月,共有托育机构415家,托位数20144个;投入运营75个社区(村)爱邻护幼托育服务点;市妇幼保健院负责0-3岁特殊儿童托育服务专项工作,填补特殊儿童托育空白。

  围绕“托得好”,加强托育服务全方位保障。对托育机构实施“查设施、护环境、强培训”等措施,护佑婴幼儿健康;医疗机构与托育机构签约率超90%,通过提供免费医育服务包,开展从业人员培训,优化育儿产品支持,提升照护质量与服务水平。建设厦门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托育服务发展新标杆。

  围绕“托得起”,降低托育服务家庭负担。我市精准发力,对普惠托育机构实施奖补及租金优惠政策。全市普惠托育机构平均收费降低30%,低龄托班降费超50%。

  持续推动“惠厦保”保障升级

  问:惠厦保作为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厦门市上线三年了,请问目前实施情况如何?在群众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花育明:为解决一些重特大疾病及罕见病患医疗费用较高、存在保障空白,普通商业保险对年龄、既往症等又有较多限制等痛点,我市医保部门积极谋划,于2022年在全省率先落地了“惠厦保”。

  “惠厦保”突破了传统商业保险对年龄、职业、户籍以及既往病史等条件限制,极大减轻了群众医疗费负担。对于一些特定困难群体,由政府出资“免申即享”,目前资助人数达到6万多人,有效防范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力争“一个都不掉队”。

  现在“惠厦保”已成功上线三年,累计理赔超5.5万件,其中年龄最大102岁,最小不到1岁;患者自费的赔付比例达到70.5%,有效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推动“惠厦保”保障升级,让医疗保障网更牢固,让市民就医更有“医”靠。

  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

  问:2024年厦门生态环境质量取得哪些新的突破?

  何伯星:2024年我市积极深化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和近岸海域水质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持续提升群众优美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

  一是蓝天白云更常在。坚持臭氧和颗粒物协同防控,1-11月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27,同比改善12%;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4;空气质量优良率99.4%,位列全省第一;优级率71.9%,同比上升12.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优级率创“三个历史最佳”,“厦门蓝”蓝出新高度。

  二是水清岸绿更常在。坚持全域治理、源头治理,全年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省控小流域及“以奖促治”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四个100%”。筼筜湖美丽河湖建设案例入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案例库,汀溪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三是碧海银滩更常在。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全年近岸海域国省控点位优良水质面积比91.7%、点位比95.5%,分别同比上升7.5个百分点和9.1个百分点,夏季优良水质点位比达到100%,海漂垃圾平均分布密度54.69平方米/公里,保持全省最低,厦门东南部海域美丽海湾典型案例入选全国第六批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同安湾通过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评审。

  四是海豚逐浪更常在。全市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在80多头,文昌鱼密度稳中有升,杏林湾成为候鸟鸬鹚在厦越冬的乐园。鼓浪屿近零碳景区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实践基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市荣获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并入选“自然城市”平台。(记者 邬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