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市以“共筑满意消费”为主题举办“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系列活动,在发布年度消费侵权典型案例的同时,向全社会传递出坚定信号:构建以“消费者满意”为核心的消费生态,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回望2024年的奋进足迹,“放心消费在泉州”专项行动结出硕果——16个示范商圈焕新亮相,1023家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构筑起消费保障网,世遗景点“零距离”维权服务站让八方来客感受城市温度。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赋能带来的治理变革:ODR(在线解决纠纷)企业矩阵化解纠纷超1.1万件,“铁拳”行动查出6604件案件形成有力震慑。这些创新实践推动泉州在中消协满意度测评中实现排名跃升,印证着“用户思维”的治理智慧。

然而,消费环境优化绝非一劳永逸。当央视“3·15”晚会揭开家电维修“双簧戏”、工业废料制卫生巾、数据黑产等触目惊心的乱象时,每个案例都在叩问监管体系的韧性。这些跨越传统与新兴领域的消费陷阱警示我们:在技术加速迭代、商业模式创新的今天,任何监管盲区都可能演变为吞噬消费者信任的黑洞。

破解治理难题,需要构建更具前瞻性的监管体系。监管部门既要筑牢监管堤坝,更要建立灵敏的预警系统。首先,从传统的“事后惩戒”转变为“过程控制”,通过完善行业准入标准,动态更新负面清单,从源头上压缩违规行为的生存空间。其次,要将技术手段与制度设计深度融合,例如运用新技术实现商品溯源的透明化,借助大数据分析对高风险领域进行精准预测,从而实现精准执法。最后,必须加强跨部门协同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建立起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部门的联动响应网络,尤其是针对新型数字消费陷阱,如“电子签”高利贷、直播数据窃取等,建立专门的专项治理框架。

提升治理效能,还需要激活“人”的要素。当老年群体在金融消费中屡屡受骗,当号称“互联网原住民”的新一代在虚拟消费中遭遇数据绑架,仅靠传统的维权知识普及,已经难以奏效。当下,亟须培养消费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如在预付卡、金融产品等信息不对称的消费场景中,引导其建立起理性科学的决策框架。还应当鼓励消费者通过社群分享消费经验,形成互助网络,将分散的维权力量凝聚成强大的社会监督资源。

优化消费环境,本质上是城市文明的提升,这并非市场监管部门一家之事,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在这方面,泉州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未来,可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自律、消费者参与的监管体系,将消费维权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为消费环境治理贡献独特的“泉州方案”。

无疑,“3・15”系列活动既是对过去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在“扩内需促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大背景下,站在我市建设区域消费中心的关键节点上,唯有以系统性思维统筹监管革新、技术赋能与消费理念升级,并让每位市民都成为消费环境的守护者,才能将“消费者满意”从愿景转化为人们可感知的切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