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研发人员操作蒸馏仪制作茶啤酒。 (何丹烨 摄)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闽北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记者走进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一股清新的茶香与食物的芬芳交织在一起,扑鼻而来。
“今年,我们着力研发熏鹅保鲜技术,提高熏鹅在常温状态的存储时间,帮助企业在快递物流环节节省冷链成本。”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技术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志军向记者介绍。
南平既有茶叶、竹笋、食用菌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也有熏鹅、板鸭等地方传统特色食品。然而,长期以来,这些产品多以初级农产品为主,缺乏精深加工技术,产业转型之路困难重重。
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的成立,犹如一股春风,为闽北的食品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作为福建省首个由政府主导的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为主题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针对闽北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深加工技术薄弱的现状,从茶、水、竹、食用菌、白羽鸡等主要产业入手,破解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中的共性技术难点与堵点,促进食品产业的数字化与标准化转型升级,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竞争力,打造高质量的百亿级食品产业集群。
研发中心依据南平现有的食品产业分类特征,建设“一中心三生产线”,即食品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和“茶饮、果饮、水果加工产品中试生产线”“禽肉类熟制品中试生产线”“竹笋、食用菌等素食产品中试生产线”。
在食品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科研人员正进行着各种研究实验;在茶饮、果饮、水果加工产品中试生产线,一瓶瓶新鲜出炉的茶酵素、茶啤酒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据悉,首批3万瓶武夷山水茶啤酒已于今年1月上市销售;在禽肉类熟制品中试生产线,熏鹅、茶香卤蛋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在竹笋、食用菌等素食产品中试生产线,即食白莲、熟制无骨鸡爪等新品等待市场检验。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海鲜菇产品,包装设计已经定型,预计上半年推向市场。”赵志军向记者展示一款包装精美的海鲜菇产品。他说,自去年7月揭牌以来,中心已经研发并提升了茶酵素、茶啤酒、茶香卤蛋、水果捞、柠檬凤爪、即食白莲、熟制无骨鸡爪、熏鹅等16款新产品。
如今,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不仅与圣农集团、联华七贡食品等15家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品技术合作关系,还成功推进了多个科技项目,技术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达亿元以上,推动食品产业技术转型升级。
“下阶段,中心将继续做好‘领航型’龙头企业的技术服务,培育壮大一批优质中小型企业。同时,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与产品创新,全面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效率。”赵志军表示,此外,中心还将重点做好山珍闽菜、新茶饮与茶食产业的系统技术工作,促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并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数字化建设,为闽北未来健康食品产业的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 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