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五
加速造“城”
福州、厦门,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文ㅣ闫旭 龙敏 杨伏山 吕巧琴 叶茂
继沈阳、杭州、南京等中国多个城市角逐“国家中心城市”后,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省会城市福州也开始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力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福州: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在年初的福州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福州市市长尤猛军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
而此前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官方人士明确表示,“十四五”期间,福州将通过“强省会”和“强门户”,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目前,中国已经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共有9个。在新一轮的国家中心城市竞争中,谁会成为“第十城”引人猜想。而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成为今年福州市人大、政协会议热议话题。
尤猛军表示,福州将加快数字、海上、平台等“三个福州”建设,重点建设福州滨海新城、福州大学城、东南汽车城、丝路海港城、福州(长乐)国际航空城、现代物流城等六个现代城,打响海上福州、数字福州、新型材料、海港空港、闽都文化等五大国际品牌,构筑“海丝”引领、“多区叠加”创新开放新高地,不断增强省会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
福州官方明确,今后五年构建福州都市圈,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先行城市,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福州的底气、潜力是什么?
从福州市最新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在“十三五”时期,福州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多个千亿级大关,GDP和人均GDP均在中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前列。其中,水产品产量和产值跃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空气质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三位;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全球第28位,城市信用排名全国第三位;获评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城市。
在福州重点建设的“六个现代城”中,福州滨海新城过去5年间实施建设类项目277个,总投资超2700亿元(人民币,下同);落地招商项目625个,总投资1952亿元,进一步推动福州城市从滨江城市向滨江滨海城市跨越。
“侨”“台”更是福州发展的优势与潜力。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在与出席福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港澳委员及港澳台侨列席人士座谈时表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支持和帮助,希望各位乡亲乡贤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福州,把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引到福州,推动榕港、榕澳、榕台等深化交流合作。
欧洲新侨协会理事长、运豪国际集团董事长张晓东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榕籍华侨华人多参与到丝路海港城、福州(长乐)国际航空城建设中。“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华侨华人可以发挥优势,带动人流物流,助力福州更好地扩大对外合作交流。”
民进福州市委会主委顾颀认为,福州市人才引进还相对滞后于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化高端人才严重短缺。顾颀建议,打造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构筑更高层次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引育国际化人才。
对于闽都文化国际品牌的打造,著名文史专家、闽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山认为,要继续加强闽都文化的基础研究和推广普及,让闽都文化在国际上“立起来”;借助福州市筹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契机,从国际化、现代化的视角,强化特色意识和创新意识,推动闽都文化繁荣兴盛。
福州滨海新城。
六个“城”建设提速
3月初,福州“丝路海港城”罗源湾港区21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354亿元。其中,由中国宝武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高端特种钢铁新材料基地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将在宝钢德盛现有规模基础上,在罗源湾建设322万吨精品不锈钢项目。
当地官员向记者表示,这次集中签约将加速推进罗源湾钢铁产业升级,加快推动“丝路海港城”打造国际一流的绿色不锈钢精品产业基地。
逐渐崛起的福州“丝路海港城”是福州加速造“城”的一个缩影。首度跻身“GDP超万亿元俱乐部”后,福州发展势头不减,全力挖掘“增长极”,打造“海丝”枢纽中心,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十四五”开局,福州明确今后五年重点建设福州滨海新城、福州大学城、东南汽车城、丝路海港城、福州(长乐)国际航空城、现代物流城等六个“城”,吹响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集结号”。
根据规划,福州“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硬指标”是:省会能级实现新提升,力争GDP保持年均7%的中高速增长,建成区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左右,城区常住人口达500万人,省会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显著提升。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认为,建设六个现代城,将为福州中高速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新年伊始,福州六个现代城建设火力全开。在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的东南汽车城,203省道拓宽改造工程、兰圃产业园项目、东台高端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等多个项目正加速推进。闽侯县委书记叶仁佑指出,集聚一批汽车配套大项目、好项目,将对汽车产业实行强链补链,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全力打造人、产、城融合发展的东南汽车城。
在福州滨海新城,福建贝瑞和康数字生命产业园(二期)项目日前开工,总投资16.78亿元,聚焦云计算、基因测序、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打造集数据中心、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医疗产业园。这是福建省“十四五”开局启动的首批集中开工重大项目之一。
加速造“城”,福州突出产业支撑。福州市市长尤猛军受访时表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最重要的支撑,创新是第一动力。
回望“十三五”,得益于纺织化纤、轻工食品等五大千亿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福州市工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1万亿元大关。迈向“十四五”,福州继续扭住产业“牛鼻子”不放松,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
侨台优势,也是福州加速造“城”的一大助力。福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现有海外乡亲4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
黄茂兴认为,广泛汇聚海内外同胞的智慧和力量,争取海内外更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在福州集聚,将加快推进福州滨海新城、东南汽车城、丝路海港城等六个现代城建设,助力“双循环”,服务新发展格局。
专家支招
未来五年,福州明确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对此,福州侨界智库专家、高层次人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纷纷为此建言献策。
福州市委、市政府近日出台《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简称“《行动纲要》”)。荷兰国家应用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陈玉森说,《行动纲要》分近、中、远期三个阶段,与科技发展规律相符,有助于提升福州的核心竞争力。
他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要抱有开放、积极的心态,挖掘福州海外侨的力量,吸引海外乡亲、企业家、科学家,并通过他们招人才、引技术,一起努力打造美好愿景。
福州市人大代表、闽江学院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研究所副所长黄蕾认为,对“十四五”时期福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侨界满怀期待,要当好民间外交的生力军,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她希望福州通过更多渠道凝聚侨界高层次人才,完善侨界人才数据库,为新侨创新创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美国大纽约地区福建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闽侨智库福州委员会成员刘伟表示,《行动纲要》的出台对海外侨胞是非常大的鼓舞。作为大纽约地区福建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和福建省海外引才大使、福州市海外人才顾问,他将进一步做好海外留学生的帮扶和引才工作,努力凝聚这股最前沿、最年轻、最有生气的智慧力量,为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做出新的贡献。
福建海西新药创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侨联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得者康心汕表示,作为一名“海归”,要“以侨引侨”,发挥自身技术和海外资源优势,继续带领公司团队,坚持在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管理道路上“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福州市、福建省生物医药发展。
对于福州要让闽都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阿根廷阿中体育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闽侨智库福州委员会成员念彬说,独具魅力的“有福之州”是榕籍海外华侨华人的“根”,众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在域外成长学习,鲜有机会回到祖籍地;他们始终希望下一代永远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根脉在何处,将继续发挥海外华社的力量,让中华文化在华裔孩子的心中扎根,成为闽都文化的传承人。
厦门: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在今年2月中国官方发布的《国家综合交通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厦门跻身国家加快建设的20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列。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五年,厦门将着力巩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一座枢纽”,优化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城市高品质交通网络“两层网络”,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一座枢纽”“两层网络”成为厦门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坐标。早在2017年,厦门就首次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全国十二个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给交通发展打了“强心剂”。
在城市交通飞跃发展过程中,厦门不断找到自己的定位: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口岸机场,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城市以及“交通强国”试点建设城市等。
厦门交通也取得跨越式发展,基本建成以铁路、高速国省干线、快速路为主骨架,海港、空港、陆港为主枢纽,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大交通格局;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轮渡为补充,多层次、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从海港来看,厦门港持续发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正发展为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沿海集装箱干线港和邮轮始发港,是厦门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载体和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口岸,也是厦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丝路海运”建设的重要依托。
数据显示,2020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140.53万标箱,已连续多年突破千万标箱;货物吞吐量完成2.07亿吨;靠泊国际航行船舶10665艘次。“丝路海运”自2018年12月启动以来,在厦门港已有55条命名航线,开辟出一条厦门通向世界的黄金水道。
此外,厦门空港开通国际(地区)航线30多条,旅客国际中转量居全国第五,初步形成具有较高全球通达性的国际航空中转枢纽;中欧、中亚班列从厦门驶出,通达12个国家30多个城市,也为厦门开辟了一条价格更低、运力更强的国际物流便捷通道。
相关人士指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持续拓展了厦门的对外开放新空间。
面向未来,厦门如何巩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厦门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要加快翔安国际机场建设,逐步打造国际性枢纽机场、国际货运口岸机场和对台口岸机场;做强中欧班列通道经济,进一步拓展服务台湾及东南亚,开展拼箱和跨境电商物流业务。
日前公布的《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20-2035年)》亦明确,厦门港要突出国际化发展方向,担负起引领福建省港口全面参与区域港口竞争的重任。根据规划,厦门港将重点发展外贸内贸集装箱运输、原油运输、邮轮运输、对台滚装运输等,促进临港产业发展,拓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宁德:打造五个“城”
地处福建东北部的宁德市,近年来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
“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能源产业迎来重大利好。宁德市人民政府市长梁伟新在宁德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表示,深入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其一,打造全球知名的产业之城。
锂电新能源是宁德增长最快的产业。在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20年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750亿元,增长13%。
四大主导产业加速壮大,已形成一个循环系统,表现为上下游产业链有序畅通、产业之间高效循环、产业布局全域联动,并吸引聚集了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近200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生态。
梁伟新表示,实施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工业“百千万”工程,延伸拓展产业链,加快建设产业集群;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推动产品更新、技术进步、模式创新。
其二,打造开放便捷的枢纽之城。
宁德计划加快完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服务临港产业发展和链接闽东北、浙西南及内陆省份的陆海联运亿吨大港。
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宁德将新增铁路里程力争达到16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00公里,实现环湾半小时通勤、市域一小时通达;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构建集大运力、大物流、大平台于一体的集疏运体系。
其三,打造环湾一体的新兴之城。
梁伟新说,坚持以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为核心,统筹推进福宁湾、沙埕湾联动开发,实现湾区经济总量3500亿元以上;推进市域扩区、县城扩容,基本形成“百平方公里级面积、百万级人口规模”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
其四,打造协调联动的山海之城。
宁德科学规划主导产业布局,让产业链向山区延伸,推动园区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形成山区沿海齐头并进良好态势;把城市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和产业导入农村,实现“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2500亿元以上。
其五,打造生态宜居的幸福之城。
宁德正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并加快“电动宁德”建设,打造全国电动示范城市;坚持每年办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让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安全感更有保障。
梁伟新表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经济总量突破4500亿元,全市工业迈入“万亿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