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首批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成立40周年。40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开发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营商环境的建设高地和改革创新的开路先锋。

当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开发区如何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我们在投洽会上寻找经济开发区“四十不惑”的答案。

打好招商引资“主动战”

去年投洽会上,浙江11家开发区就携区内企业组团亮相。“组团参展,有助于打响‘浙江开发区’的品牌,能让招商工作事半功倍。”浙江省开发区研究会会长郑宁海分析。

得主宾省之利,今年720平方米的超大浙江馆里,开发区更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理由正如浙江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胡斌所述:“浙江开放型经济指标一半以上来自于开发区的贡献和支撑,持续用好‘开放’这一制胜法宝和‘开发区’金字招牌,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之招。”

不仅是浙江。

全国2543家各级各类开发区,遍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尤其是229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以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10的地区生产总值、1/5的利用外资和外贸总额。

向外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形势严峻,大国博弈和竞争空前激烈;向内看,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面临挑战,地区间发展迥异难以在短时期内解决。

“投资链接世界”的年度主题之下,今年投洽会上,开发区元素随处可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40周年成就展、“投资中国·选择经开”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制造业对接专区、第三届全球特殊经济区联盟年度交流活动等,展示开发区辉煌过往,更彰显各方对通过开发区招商、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期待。

产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处处涌动着新质生产力的浪潮。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际合作和招商引资交流会上公布的六个投资促进优秀案例之一。

“十五”期间,布局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十三五”以来,构建形成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放眼下一个40年,增长点在哪里?经过广泛调研,烟台开发区确定了培育新型储能和特色半导体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前者集聚重点企业30余家,涉及电池材料、电芯电控、氢储能等领域,产业初具规模;后者发展也已起势,构筑起涵盖设计、制造、封测、应用等全领域的“雁阵型”科技企业梯队。

“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打造锂电产业集群,让宁德东侨开发区入选投洽会期间公布的《2024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扭住宁德时代和宁德新能源科技2个千亿能级龙头企业,东侨围绕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积极招引上下游企业,60余个产业链项目相继落地投产。2023年,区内锂电新能源产业年产值已超2000亿元。

省商务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5月底,我省召开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暨招商引资现场会,明确要把招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开发区产业集群培育和提升工程,聚焦县域重点产业链开展产业链招商,有针对性地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聚,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县域重点产业链集聚区、主阵地。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强磁场”,正在成为各方共识。

20世纪90年代,福州经济开发区所在的马尾设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这就是后来为人熟知的“一栋楼办公”。楼内集结了全市20多个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推行的“代办制”也是全省首创。这一“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精神传承至今。

四川省商务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林帆介绍了四川打造西部内陆开放高地的努力。

凭借“1+1+N”的店小二式服务,数年前,德阳市首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独资投资制造业项目——百事食品四川生产基地项目落户德阳经济开发区,项目签约后仅74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全部报建审批,创下百事在全球投资项目最快开工的新纪录。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营商环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江云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包括开发区在内的各类开放平台的战略定位,优化组合政策优势,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引进来”的外溢效应。

从一片田地“0”的开始,到产业高地隆起,全年营收迈上300亿元大关;从零星几家企业入驻,到汇聚起400余家“地理信息+”企业;从小城小故事,到牵手联合国……10年间,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上演华丽逆袭。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刘会武引用这个案例,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的新要求。

面对全球形势和产业结构变化,去年世界银行发布了新的营商环境新指标体系。刘会武认为,新评价体系呈现出复杂化、数字化、竞争化的特点。从聚焦监管到监管框架、服务供给平衡的评价支柱变化,决定了在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进程中监管与服务的平衡导向更加重要。“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不仅要优化监管框架,也要增强服务供给。不仅要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也要强化这些制度的执行效力。”

“经济开发区等区域是联通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建议,在制度改革方面,鼓励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以实施更大力度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革,继续探索开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先行先试,优化投资管理机制、管委会结构,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使其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完善经济开发区招商、稳商、安商机制,打造开放型经济新平台,将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记者 郑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