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40%,已成为驱动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逐步成为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ㅣ蒋雅琛
200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
20年来,福州市认真贯彻“数字福建”战略,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力推动“数字福州”建设。
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40%,已成为驱动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逐步成为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数字基础设施步步夯实
新基建,新动能。加快“数字基建”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抢抓风口,福州提前布局,以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为依托,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成效几何?走进滨海新城一探便知。
位于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全省单体容量最大、设计和实施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数字福建“政务云”和“商务云”腾空而起,机柜运转昼夜不停,每秒都有海量数据在“狂奔”。
“政务云”全面纳入公安、民政、卫计等部门数据,通过数据互联互通,以往各种需要群众“跑断腿”的证明材料,在平台上就能共享共用。
“商务云”配置了全国唯一的全网络数据中心,电信、联通、移动、广电网络、教育网、政务信息网、政务外网7张网络接入,线路带宽资源丰富。
以“云”为依托,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实现了双向800G网间互联,省内互联网网间时延由50毫秒下降至10毫秒,省外时延由100毫秒下降至40毫秒,福州成为全国互联网的核心节点、重要支点和新的数据交换口岸;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福州)项目顺利启动,已打造汽车玻璃箱体上下游流转管理、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管理、纺织产品质量溯源及智慧园区建设管理等4个典型应用;贝瑞和康、帝视科技等一大批入驻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的企业获得了优质的大数据服务。
不仅有海量的数据支撑,还有强大的算力保障。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3PB存储已建成投产,服务器运行速度达3000万亿次/秒,已为福建省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以及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提供算力支撑服务。
“天上两朵云、地上两条路、中间一个超算”(数字福建的政务云和企业云,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海峡光缆一号,福建省超算中心),滨海新城的新基建格局逐步完善,构建起当之无愧的福建“最强大脑”,正加速推进数据集中、融合、共享,为“数字福州”建设强化平台支撑。
产业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
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蓝海”。
面对百舸争流的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近年来,福州大力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呈现快速发展、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福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统计显示,2019年,福州数字经济规模达3900亿元,增速在20%以上,GDP占比超40%。
在高新区的旗山脚下,鲲鹏产业正“展翅高飞”。携手华为,海峡星云鲲鹏服务器生产基地5月实现全面量产,目前交付终端7000余台,今年可实现年生产量10万台,目前正在福州市全面推广使用,可满足福建省对国产信创服务器、PC整机的国产化替代需求。这是福州市与华为携手打造鲲鹏产业示范区的标志性成果。
在长乐的东湖之畔,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乘“云”而上。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中心等“国字号”平台进驻,三大运营商、奇虎360、贝瑞和康、比特大陆、博思软件等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入驻。截至目前,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吸引企业447家企业注册(入驻),注册总资本约386亿元。
在马尾的闽江之畔,物联网产业基地云端“驾物”,目前已建成物联网创新发展中心、物联网产业促进中心、物联网开放实验室三大物联网平台,185家物联网企业汇聚于此,联手推进物联网的标准制定、产品研发、技术应用等。
在鼓楼的五凤山麓,福州软件园“软硬兼施”,195栋现代楼宇拔地而起“筑巢引凤”,拥有770家软件相关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超千亿元。
有了数字的“赋能”,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同样精彩。
“千人纱,万人布”,这是人们对传统纺织行业的印象。但在长乐恒申合纤科技的生产车间,你却鲜少见到纺织工人的身影。
“传统纺织企业年产20万吨锦纶,至少要1100名工人,而在恒申,不超过420人。”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恒申生产车间智能化后,大部分装置由智能化设备操控,人力得到释放,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此外,恒申还安装了一个“数字大脑”,实现了“产、供、销、人、财、物”数据的实时获取和智能挖掘,让生产更加高效智能。
在福州,还有很多像恒申一样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浪潮的传统企业。福建春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的物联网追溯体系,可对基地种植、车间生产和终端销售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手机APP客户端可视化查询;福耀玻璃推进“人工智能+制造生产过程优化”项目,入选了福建省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东南汽车的信息化系统覆盖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企业所有的业务场景……
“以‘数字福州’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今年将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4500亿元。”福州市大数据委党组书记、主任张青雅说,将继续升级数字新基建,加快推进数据开发利用,做大做强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等五大数字基地,加速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平台效应,深化与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合作,引进好项目、大项目,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福州集聚,让福州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9月22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在生产数字网络产品。
全面发力打造全国示范
近年来,福州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和先行先试,先后获批宽带中国、信息消费、信息惠民、智慧城市、软件特色名城等国家级示范城市,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国家级示范城市如何打造?
机制创新,形成合力。2001年,福州市成立“数字福州”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开全国地级市数字化建设的先河。
2018年,福州市成立了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强化统一管理体制,统筹协调全市数字经济发展。
2001年至今,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虽几经更迭,但从“数字办”到“大数据委”,福州数字化建设牵头抓总、对上衔接、对下带动、横向整合、资源共享、定期会商、分工负责的创新管理协调机制从未改变,保障了数字经济建设健康运行。
政策创新,强化引领。2005年以来,福州市先后制定了3份“数字福州”中长期发展规划,每年梳理工作要点,出台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七条措施、促进软件产业发展五条措施、加快区块链发展三条措施、促进大数据发展三条措施等近10项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从政策导向、资金支持、融资创新、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给予保障。
去年6月举行的全市产业发展促进大会,更是将“数字福州”作为“三个福州”工作的重点,在财政、科技、用地、园区、招商等方面出台新政策。政策迭代创新、持续加码,集中了优势资源推动数字经济领跑。
方法创新,激发活力。福州主动融合国家战略,举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出创新成果展示,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力量在福州落地。
第二届数字峰会新增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环节,吸引451所高校、1182家企业、8915名选手参加,推动社会各界聚焦福州。
福州推动企业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以数字卫星应用和数字内容产业为重点,全力打造数字丝路特色品牌,网龙网络公司将数字教育产品拓展到了俄罗斯、土耳其等16个国家。
科学创新的好办法、行之有效的新做法,激发福州全社会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活力。
载体创新,协同发展。福州在空间布局上多点开发,打造环中心城区“福州软件园—海西高新园—马尾物联网产业园—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的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带,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福州软件园探索“一园多区”发展模式,所有园区规划方向各有侧重、协同发展,加速产业创新资源集聚。
在建设模式上公办民营,马尾物联网产业基地以“政府主导、产业引领、国企搭台、市场运营”的模式推进建设,引入财务团队、法律顾问、基金公司等服务配套,提高项目落地运营效率。
在资源整合上产城融合,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所处的滨海新城,围绕“产、城、人”融合模式,推进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等20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将“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