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世遗之城”启航
一项世界文化遗产,22处遗产点。
文ㅣ孙虹 吴冠标
2021年7月25日,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后,泉州如何以“世遗之城”加快发展?
港澳台侨人士建言献策
在2022年1月6日于泉州举行的泉州市政协港澳委员、异地商会委员、特邀嘉宾座谈会上,与会者围绕古城保护、实体经济、人才引进、乡村振兴、两岸融合等方面积极发言,为这座处于“GDP万亿(元人民币)时代”的“世遗之城”发展建言献策。
泉州市政协澳门委员黄锕梅表示,希望泉州用好港澳台侨资源,开展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打响“世遗之城”知名度。
黄锕梅建议,加快做好古城保护、文旅发展等专项规划编制,以法治力量守护古城;加强遗产活态传承利用,充分展现“世遗泉州”丰富多彩的历史积淀及独特的文化魅力;多举措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盘活用好各类文物资源,提升古城旅游知名度。
泉州是中国著名侨乡,拥有分布在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950万人,在全国25个设区市重点侨乡中位居第一。
后疫情时代,泉州如何发挥“侨”的作用?海外特邀嘉宾、印度中国商会副会长陈緂认为,泉州应利用华侨资源的传统优势,通过建立连接泉州企业与海外华侨资源整合互补平台、支持海外社团参与当地社会活动助力双边交流、建立泉州本土品牌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举措,助推企业外贸健康发展。
作为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泉州近年来吸引了一批台湾青年来追梦、筑梦、圆梦,福建合喆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妘蓁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泉州市政协台商特邀嘉宾,吴妘蓁希望泉州能打造成为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热土。
“泉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尤其是国际化、法治化被放在突出地位,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做法令人深受鼓舞。”吴妘蓁说,有很多台湾青年在大陆直播带货领域进行尝试,希望泉州能为他们提供更多创业就业的辅导与服务。
在大陆工作生活近30年的泉州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龚信嘉对此感触更深。在他看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第一批来大陆的老一辈台商中有不少已经退居二线,开始让二代青年接手;泉州可从泉台“五缘”优势出发,以短视频、电影、文学等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进一步增进台湾青年群体的认同和文化共鸣。
1月6日,福建泉州召开政协港澳委员、异地商会委员、特邀嘉宾座谈会。
以法治守护文化遗产
“进入后申遗时代,如何依法守护文化遗产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项课题。”福建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伯群表示,泉州以法治守护为契机,正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开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文化遗产法治守护基地已在泉州挂牌成立。李伯群认为,这是世界对泉州文化遗产保护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们今后文化遗产保护的鞭策。
申遗成功后,泉州制定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管理办法》(简称《办法》)今年2月1日起施行。该政府规章施行一段时间后,拟于2023年上升为地方性法规。
《办法》总结了泉州20年申遗路的经验,立足于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以遗产整体性保护理念为支撑,围绕对泉州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态利用,着力于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创建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提供法治支撑。
而文化遗产法治守护基地的挂牌成立,是泉州市文旅局与法院系统深入开展文化遗产守护合作的又一成果。2020年,双方签订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备忘录,泉州法院持续强化海丝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建成“法映刺桐”宋元法律文化展馆和宋元法律文化公园,设立了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
李伯群指出,双方联动取得良好效果,是共同守护世遗的有益探索和良好示范。尤其是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成立以来,集中管辖全市涉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案件,审结一批典型案例,在依法打击破坏文物犯罪、化解涉文化遗产纠纷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1月25日,“文化遗产守护法治基地”在泉州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挂牌成立。
“世遗人家”新春迎客
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千年古城、著名侨乡福建泉州迎来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的首个春节旅游季。坐拥红砖、红瓦、红戏台,“世遗人家”民宿——开元古厝带着新春的喜庆气息,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这座开元古厝是由闽南古民居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而成。”热爱闽南古建筑的王长兰是开元古厝负责人,她想将世遗泉州、闽南古厝的风情展现于游客面前,让他们在这里体验到“家”一般的感觉。
“世遗人家”是泉州市鲤城区新构建的品牌培育计划,将统筹区域内的世遗景点、博物馆、特色民宿、文化空间、非遗工作室等文旅资源,并逐步向各行各业拓展延伸,以优质的品质和服务礼遇各方宾朋,让世遗泉州更加暖心、更有温度。
作为第一批“世遗人家”优秀民宿签约项目,2022年元旦开业的开元古厝毗邻世界遗产点——开元寺,前埕后厝、坐北朝南,是典型的闽南古厝。
“坚石起红墙,燕脊木梁廊庑。轩榭独成庭落,隔临街花树。杨桃开落自酸甜,相视百年数。”王长兰用团队精心撰写的词句道出了古厝的特色。
记者看到,一盏盏古香古色的红色灯笼点缀起这座古民居,显得格外温暖。王长兰表示,春节期间开元古厝按照传统的闽南习俗,在埕间的小戏台上开展南音、提线木偶等非遗项目演出,让旅客们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
而在古城的奎霞巷里,一座红砖墙洋楼也挂起了盏盏喜庆的红灯笼,这便是同为“世遗人家”特色民宿的龙玲阁。
龙玲阁“阁主”王煜洋介绍,龙玲阁的主建筑洋楼兴建于1945年,全阁既有红砖白石燕尾脊的大门围墙,又有埕、骑楼、天井、望州台、空中花园等特色。“它是闽南建筑与南洋建筑的结合体,能体现出泉州的文化包容性。”
2005年,王煜洋父母从一位菲律宾华侨手中购得此宅后,就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大量修缮,使之尽善尽美。2013年,王煜洋便计划将这座宅子打造成特色民宿,经过4年的打磨,龙玲阁才正式营业。
“其实我是在接手后才慢慢对闽南民居建筑感兴趣的,特别是极具侨乡特色的番客楼。”王煜洋说,楼内保存完好的印尼花砖、东南亚的水磨石,及洋气的空中花园都令他赞叹不已。
自疫情以来,龙玲阁并不像前几年那样订单爆满。2021年,泉州以城市之名进入“世界遗产”行列,成为闻名全国、享誉世界的活态古城、世遗名城。这个好消息让王煜洋重振信心。“我要坚持住,继续把特色民宿做下去,让来泉游客在体验泉州世遗风情的同时,感受侨乡风光。相信疫情过去后,泉州的旅游会迎来一个新高潮。”
“疫情也给了泉州‘修炼内功’的机会。泉州古城街巷的提升改造工作正逐步完工,呈现在海内外游客眼前的会是一个更美、更有文化韵味的泉州!”王煜洋笑着望向洋楼,静待春暖花开。
“世遗游”受追捧
作为新晋世界遗产地、中国著名侨乡,福建省泉州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旅游季受到游客热捧。据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披露,2022年春节假期该市共接待旅游人数179.41万人次,同比增长4.5%;实现旅游收入8.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4%。
在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沃土上,非遗文化与市井生活和谐相融,诠释了“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独特韵味;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延续着千年历史文脉;充满鲜明特色的民俗文化,经过岁月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如今原汁原味的闽南生活场景。
春节假日期间的寒风微雨未能阻挡游客的脚步,他们带着对世遗泉州的期待前来,游古城、逛小巷、品小吃,感受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和非遗文化魅力。
在泉州古城区,装扮一新的各主干道两旁行道树悬挂着红灯笼,百年中山路每隔几米就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一眼望不到头的红色将古城街道装扮得格外喜庆。穿行在古城古街巷之间的“小白”观光小巴士,换上了流光溢彩的“新衣”,成为一道流动的独特风景线。
一直以“慢生活”“原生态”为文化深度游标签的泉州古城,还引入多元业态,保护并延续着古城可贵的烟火气。泉州西街、中山路、花巷、金鱼巷等古街巷,以及晋江五店市传统文化街区、梧林古村落等,受到游人热捧,成为这个春节假日里古城的网红打卡地。
在西街101文化空间,“润物无声”系列文化展涵盖“生活”“传艺”“行旅”三个频道,每个频道以不同的主题,展现大泉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唤醒人们古城保护的文化觉醒,让更多人感受到泉州古城保护的“见人,见物,见生活”。
连日来,开展“侨春有福”闽南年主题活动的晋江梧林古村落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舞龙舞狮齐飞腾,拍胸舞、火鼎公婆、木偶戏、高甲戏轮番演绎……一出出闽南传统民俗文化演出,引来现场阵阵欢呼、声声喝彩。此外,神采飞扬的东南亚风情舞,翩然生姿的旗袍舞,更让游客们感受到多重视听享受。
开元寺、泉州府文庙、天后宫、清净寺、南外宗正司遗址等各个世界遗产点,每天都有古城讲解员为游客提供公益讲解服务,让大家更加了解泉州遗产价值、历史文化精髓,体验世界文化遗产魅力。据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披露,春节假日泉州22个世界遗产点接待27.7万人次。
“公益讲解的形式非常好,以前来过泉州,基本上走马观花,缺乏深入了解。”一位刘姓女游客告诉中新社记者,“当得知古城讲解员来自各行各业,都是利用节假日为游客提供志愿讲解,我很吃惊,也很感动。”
数字经济成新增长点
作为中国的民营经济大市和24个GDP超万亿元城市之一,泉州市正全力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加速发展,以使数字经济成为发展的新增长点。
泉州经济总量连续22年居福建全省首位,只在2021年被福州反超。2月26日,泉州市召开会议谋划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该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小组组长、市长蔡战胜在会上强调,要围绕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将数字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前瞻谋划数字新基建,不断壮大规模、完善链条、提升能级。
改革开放以来,“爱拼才会赢”的泉州人,赤手空拳开创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奇迹。2020年,泉州晋升为中国第18个GDP万亿元俱乐部城市。如今,泉州多个县市区也紧锣密鼓布局数字经济发展。
2月27日,“安溪铁观音一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福建省第一颗亚米级地面分辨率的商业光学遥感卫星,也是中国第一颗以茶叶品牌冠名的遥感卫星,由泉州市安溪县政府与中科星桥、长光卫星共同合作,能够从535千米高空对茶园每一株茶树的长势及病虫害进行监测,并进行茶树生命周期的质量溯源。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涉茶产业总产值已达280亿元。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管委会主任许奇树表示,由卫星带来的企业、技术、人才、资金等产业集聚效应,有望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释放数字活力。
作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安溪县正深入推动全球商业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网福建站及国际空间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县域数字经济规模超600亿元。
领跑福建县域经济28年的晋江市,也吹响了数字化转型的冲锋号,启动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力争到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135亿元,打造福建省县域数字化应用第一城。
走进晋江华宇织造,一眼望去,偌大的经编车间内没有几个人,全是高速运转的机械设备。柒牌西服车间内,AGV物流机器人穿梭其间运送面料。卡尔美则依托“智造供应链一体化”项目,实现大数据自动衔接各生产环节。
“开展数字化改造以来,开机率从70%提高到95%,产品研制周期从平均30天缩减到15天,产品不良率从25%减少到5%,设备能耗降低23.53%。”华宇织造总裁苏成喻说。
截至目前,泉州大部分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普遍使用数字化智能装备,全市有25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成超200间数字化智能车间、超1000条智能生产线、超1万台工业机器人,数字经济年产值已达4500亿元。
泉州现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数字经济规模达6000亿元,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0%。
在晋江梧林古村落,拍胸舞、火鼎公婆等闽南传统民俗文化演出引来游客围观。
“安溪铁观音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